昨天《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中国经济》(下称“访谈文章”)的文章,显然,此文反映了最高决策层的思路。
同日,股市大跌2.79%。股市的下跌反应,乃是对文章的过度反应和误读,毕竟健康规范的制度环境才会培育出真正的繁荣。股市的反应同时折射出,中央意图与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最高决策层如何引领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顺利驶向转型升级的彼岸,关乎国运、关乎每一个人。中国经济正处于关键阶段,访谈文章虽然标题比较普通,但代表着最高层的声音,其信息量、重要性、对经济进程的影响力,都值得关心中国经济的人用心研读。
转型升级的彼岸是什么?简而言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发达国家、转型成现代社会。
访谈文章所谈论的五个大方面(当前经济形势、宏观调控、供给侧改革、预期管理、经济风险防范),都是中国经济到达历史彼岸的关键。对每一个问题,谈话都给出了清晰的判断。
访谈文章对中国经济的困难表述很坦诚:“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实际上,这种坦诚反倒有利于引导预期。访谈文章也说:“我们的成绩和不足都摆在那里。对成绩不能说过头,对问题不能视而不见,甚至文过饰非,否则会挫伤信心、破坏预期。”
访谈文章强调了供给侧改革在经济领域的纲领性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由此出发,对待新旧经济两极分化,则提出“分化越快越好”。
访谈文章体现出一种斩断经济顽疾的果决。果决出自判断力。首先是经济不会太差。访谈文章说:“‘退一步’为了‘进两步’。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因此,就可以“保持战略定力,多做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对于保增长和降杠杆等难以同时实现的“两难”或者“多难”,则明确主张“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两头甜,不敢果断做抉择”。
对于股市、汇市、楼市等重要领域,访谈文章给予了明确定性:“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具体来说,股市要立足于恢复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强发行、退市、交易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行为。对房地产,访谈文章明确“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观、地方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
当然,决策理念到市场成果,中间过程十分复杂,就如同昨天股市的反应。但我们相信,坚定的市场化取向、果决的配套政策,对中国经济具有正本清源的重大作用。唯其如此,健康的经济生态才能建立,包括股市在内的广阔的市场经济,才会拥有真正繁荣的基础。
百年来,许多国家从半发达国家掉队到发展中国家(拉美、北非几国),另有数十个国家现代化爬坡最终失败。在中国经济大转型的洪流之中,当我们脚踩着激流中的石头,已经可以隐约眺望到彼岸。但是到达彼岸不会那么顺利,激流之中暗礁四伏。历史为我们塑造了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很难飞跃。正处于这一历史大进程之中的中国,必须将有效社会合力齐集,方能迈过这一险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