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宙洁
在上周末开幕的第119届广交会二期展会现场,中国“智造”夺人眼球,无论是保健机器人、智能水壶还是新型益智玩具,都吸引海内外客商驻足。
有着近60年历史的广交会是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如今它也成为中国新经济风采的聚集地,各种高端技术、产品及服务向人们展示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新趋势。
伴随中国政府加速落实各项改革创新措施,中国经济迎来了引擎迭代、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而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显示,新经济领域的表现夺人眼球,它的悄然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图景最耀眼的亮色,这也是海外舆论的共识。
新经济潜力值得期待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经济领域实现可喜涨势。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10%,高技术产业增长9.2%;新能源汽车产量继续保持80%以上的增速;医疗器械、智能化电子产品、环境保护的相关设备产品,都在保持较快增长。
中国新经济发展已渐入佳境,这牢牢吸引着海外资本的目光。路透社报道称,在中国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公布后,外国投资者开始试探性地买入与该计划主旨有关的个股,其中包括城市化、消费、互联网发展、环保开发与创新等题材。其中,霸菱资产管理公司青睐“因消费和科技装备增加而受益的个股”,原因是中国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上移。伦敦M&G投资公司的投资方案则兼顾互联网和消费增长主题。
在热度不断升温的背后,新经济将为经济带来怎样的红利备受各方期待。彭博经济学家陈世渊对上证报表示,新经济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新型消费、高端服务和高端制造等方面。“新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作用,首先体现在为消费者提供更高端、更经济的服务和产品上,推动经济发展从以前粗放型转变到更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新经济在逐渐取代旧经济的过程中,也会对旧经济进行重组、改造、升级,比如互联网对实体经济业态的改变,让旧经济重新焕发活力。”
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他表示自己正在见证一场中国经济的“改造”。在一篇专栏文章中,泽林写道:去年中国服务业在整体经济中的占比首次超过50%。第三产业正缓缓超越工业,如同一个现代经济体应有的模样。这相当重要,因为这让全球出口冠军中国不再依赖出口业。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越多,对经济的稳定就越好。
欧洲时报则发表社论指出,从“十三五”规划路线图、中国高层的经济思路和当前中国经济现实正孕育发生的种种变化来看,中国新经济的潜力值得期待。
社论称,新经济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脱胎换骨,即在产业结构方面,由工业主导向服务型主导转型,重点发展能耗低、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如大数据、电子商务;在增长动力结构方面,不再倚重投资和出口,而要提振“消费经济”,如推动互联网经济、分享经济发展,释放中国人的消费热情。此外,新经济意味着有效供给的增加,包括中国社会一直短缺的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和能够媲美外国货的精致商品。
清晰路径护航勃兴态势
在最近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速预期上调0.2个百分点至6.5%,原因是服务业加速增长,弥补了制造业下滑的不足。
服务业的加速增长,离不开新经济的扶持。欧洲时报指出,新经济意味着一、二、三产业的升级以及融合发展,如发展规模农场以及高科技的中国“智造”等。中国的新经济发展理念,并非是解决经济困局的临时药方,而是当政者结合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所进行的概念升华。中国经济正迎来一个更具创新性、更具效率的时代。
不过,该媒体也指出,大力发展新经济也意味着传统经济遭遇阵痛。这鞭策中国政府更有技巧、更有智慧、更加灵活地处理改革过程中伴生的新问题。
陈世渊对上证报记者指出:“在市场制度方向,新经济在很多领域重新定义市场,重建市场交易主体之间的信用机制。从这方面看,发展新经济也是推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部分。”
他表示,新经济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越来越多开始取代旧经济。但是,总体看,新经济的体量还是比较小,短期内无法完全抵消旧经济带来的下行压力。所以在一个阶段内仍然需要政府继续实施维持经济稳定的措施,为新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环境。
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也可以促进新经济的发展。陈世渊举例称,这些举措包括让无效率企业出清、退出市场,这可以为新经济释放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稀缺资源。又例如,政府减少干预市场、建立有效市场机制,可以为新经济提供良好发展环境,促进新经济发展。
5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将全面推开。彭博社分析称,这是中国二十多年来力度最大的税收改革,它将降低服务性行业的税负,并鼓励工业企业升级产品和创新。这一方案是把对部分行业(尤其是服务和零售业)的财政减税措施与结构性改革交融在一起,后者旨在促进低端制造商升级产品、更新设备和研发新技术,而新技术则被视作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近日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北京私募股权公司春华资本集团的创始人胡祖六及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资深董事Jonathan Woetzel写道:在当前动荡的全球经济形势下,中国有着其他国家并不具备的优势——一个清晰的前进路径。
文章指出,只要中国能实施持续全面的举措以提高生产率,就能应对其发展挑战,降低金融危机的风险,并实现向拥有大量富裕中产阶级的消费驱动型高收入经济体过渡。如能实现这一点,到2030年中国的GDP总量估计要比政策制定者们单纯追求投资拉动型增长的方式多产出近5万亿美元。
他们建议,中国可以以多种方式来鼓励创新,包括构建研发集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改革企业市场化流程。
显而易见的是,伴随优胜劣汰、升级迭代、吐故纳新过程的推进,中国新经济的勃兴态势正在孕育着激发增长及创造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