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家 周浩
中国上周五的GDP数据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但很多人却没有注意到,国家统计局在周五早上没有公布一项常规公布的数据——经过季节调整之后的GDP环比增长数据。而这一数据事实上是在周六(4月16日)公布的。
由于非工作日,市场对这一数据并未十分关注,但这一数据是第一季度GDP数据中唯一一个显著低于市场预期的,最终数据显示为中国2016年第一季度GDP环比增速为1.1%,为该项数据有官方统计以来的最低值,而市场预期为1.5%。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一数据的背景,经过季节性调整的环比数据,往往被认为最能反映经济变化动能的数据,这主要是因为同比数据可能受到基数、工作日以及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而剔除了这些因素影响的环比数据,被认为能够反映当期经济的实际表现。在发达经济体中,市场最为关心的数据往往是经过季调之后的环比数据,而非同比数据。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数据质量等原因,同比数据更为流行。除此之外,年初累计数据也在亚洲发展中国家较为常见。
从2015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对GDP数据统计方法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国家统计局表示,中国从1992年1季度开始到2015年2季度,采用累计核算方式核算季度GDP,但从2015年3季度开始改为分季核算方式,即分别计算各年1季度,2季度,3季度和4季度的GDP数据,累计数据通过当季数据相加得到。
此外,国家统计局从2011年开始公布经过季调的GDP环比增长数据,但由于新增数据会对历史数据产生影响,一旦有新数据产生,环比历史数据可能会被修正。将2016年第一季度的环比数据与2015年第四季度公布的环比数据相比,我们也发现了若干修正——如果数据上调,我们用黄色标注,而下调则用蓝色标注。
总体来看,上调的次数较多,为4次,下调次数为3次,其中两次出现在2015年。与此同时,由于GDP增速统计需要剔除价格因素,即按照不变价格统计,因此统计局也表示,不变价增加值采用固定基期方法计算,目前每5年更换一次基期,2016年至2020年不变价增加值的基期是2015年。
换句话说,从今年开始,GDP的基期进行了调整,并以2015年作为新的基期,这可能对最终数据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由于统计局没有说明具体的调整方法,所以我们仍然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我们可以从印度的案例中看到基期调整的影响,2015年初,印度宣布调整GDP统计的基期,将基期从此前的2004-2005财年调整为2011-2012财年,其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基期调整后,2013-2014财年的GDP增速一下从“旧基期”下的4.7%上调至“新基期”下的6.9%,2012-2013财年则从此前的4.5%上调至5.1%。
基期对数据的影响可见一斑,但总的来说,由于经济本身以及统计理念的变化,与时俱进也是必须的。比如近年来很多国家都在考虑重新修订GDP数据,主要原因是认为此前的统计中低估了服务业的体量。
当然留给中国经济的问题是,第一季度的1.1%的历史最低环比增速,是否会给6.7%同比增速带来一些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