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6日刊出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陈晓东的文章称,2016新年伊始,全球许多地方都遭遇寒流袭击。同样让人感到寒意的还有世界经济,全球股市近日亦接连下挫。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也面临不小的压力。但“寒风”中的中国经济好比“淬炼”的钢铁,热度虽略有下降,硬度和韧性却在精细打磨中递增,并持续为世界经济贡献正能量。
文章摘编如下:
判断中国经济形势,需要全面、准确把握2015年中国经济的表现。首先是6.9%的GDP增速,这一成绩既不俗也不易。说它不俗,是因为它符合中国经济的预期增长水平,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绝对增量全球第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5%以上。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当于5年前增长1.5个百分点、10年前增长2.6个百分点。中国已有10个省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说它不易,是因为中国经济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6.9%的增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完成的,且无论结构优化还是动力转化都有新突破。在今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IMF总裁拉加德以及斯蒂格利茨、鲁比尼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均表达了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前景的信心。
不仅如此,“新常态”也孕育着新希望。2015年,中国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比提高15.4%;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远超1000万人的预定目标;高技术产业增长10.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蓬勃发展;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而物价保持温和上涨,消费者价格指数仅增长1.4%,中国人的“获得感”更足。
“新常态”更源源不断地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1276亿美元,同比增长10%;中国出境人数突破1.2亿人次,出境消费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在全球需求持续疲软、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背景下,中国进出口多年来首次出现“双降”,但降幅远低于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而且在全球整体贸易中的份额不降反升。特别是中国进口实物量保持增长,对国际贸易的拉动作用凸显。
大家都很关心“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亚投行等重大倡议。目前,中国已同20多个国家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同17个国家签署产能合作协议,2015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同比增长18.2%,许多项目业已取得重要早期收获。前不久,亚投行正式开业,2016年预计将提供20亿美元的融资。这些都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实打实的贡献。
当然,中国经济在前进的道路上也遇到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新旧动能转换压力突出。这也是我们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的原因所在。为确保经济发展换挡而不失速,中国作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致力于实现从“做大蛋糕”到“做更好、更精致蛋糕”的转变。
这一改革的核心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倒逼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改善供给质量,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当前的关键是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项任务”,把脱贫攻坚同扩大有效供给、化解产能过剩、防范金融风险、培育新兴产业等有机结合起来。
回顾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困难和挑战,也面临各种杂音和质疑,但却在闯关夺隘中一路前行,显示出极强的内在韧性和抗压承压能力。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将再度整装待发,在调结构、转方式的过程中,朝着实现预期增长目标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