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停滞、分化、动荡与碎片化的特点,使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挑战大于机遇。
张明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室主任
当前全球经济的主要特点,可以用停滞、分化、动荡与碎片化四个关键词来概括。
所谓停滞,是指尽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已经有六七年了,但全球经济依然增长乏力。全球经济年均增长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前5年约为5%;而2015年,根据IMF的最新预测仅为3.1%:长期性停滞(全球储蓄远超投资)的风险正在凸显。按目前的情况,只有实际利率降到显著为负的水平,才能重新实现全球储蓄与投资的平衡。然而在全球范围内,通货膨胀水平很低且名义利率下调面临零利率下限,因此实际利率无法降下来。这导致全球投资持续低于能支持充分就业的水平,无法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所谓分化,是指目前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内部都存在经济增长苦乐不均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内部,美国经济的复苏态势较好而欧元区与日本的经济复苏各有各的问题;在新兴市场内部,印度与印尼的增长态势较好而巴西、俄罗斯等资源出口国的态势较差。
所谓动荡,是指与美联储加息的时机与节奏相关的不确定性,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冲击。如果美联储未来加息曲线较为陡峭,可能造成新兴市场国家面临持续资本外流、国家货币贬值等问题。
所谓碎片化,是指目前在全球贸易投资规则之外,一些国家正在积极构建区域化的贸易投资体系。这些体系可能形成新的竞争,使全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遭遇挑战。如美国目前正在积极构建以TPP等为代表的新一轮贸易投资规则;中国也在积极推动RCEP,并发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区域性贸易投资协议竞争加剧的格局,使未来国际贸易或投资冲突爆发的可能性明显上升。
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挑战大于机遇。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主要面临如下风险:
其一,未来如果资本账户加快开放,当前持续的短期资本外流规模可能会被显著放大,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安全造成冲击。短期资本的持续外流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如下影响:第一,资本账户逆差可能超过经常账户顺差,导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下降。这将使央行改变过去依赖外汇占款发放基础货币的方式,而且有可能使人民币在外汇市场面临下行压力。第二,短期资本外流可能与人民币贬值预期相互作用,形成“贬值-资本外流-贬值加剧-资本外流加剧”的恶性循环。第三,持续的资本外流可能造成国内流动性水平下降,使央行不得不通过降准等方式来补充流动性。
其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易导致市场上形成持续的贬值预期。虽然目前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趋于稳定,但只要市场上的贬值预期没有消失,短期资本外流就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其三,全球经济增长低迷,长期性停滞风险凸显,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需不振不容乐观。 2015年前10个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速有8个月为负。全球经济增长缓慢是中国出口增速低迷的最重要原因;此外,近两年人民币跟随美元对其他货币的过快升值,也是影响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因此,未来出口可能会持续低迷。
其四,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行加剧了中国经济的通货紧缩压力,也加大了“债务-通缩”恶性循环的威胁。至2014年10月,中国已连续44个月PPI同比增速为负。PPI负增长增加了中国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如果考虑到中国企业负债占GDP比率已超过130%,且在内外需萎缩的背景下还将进入去杠杆阶段,那么PPI持续负增长就很可能形成“债务-通缩”的恶性循环,甚至可能引发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其五,国际范围内爆发贸易与投资冲突的概率正在上升,可能影响到中国跨境贸易与投资增长。根据国际经验,全球经济增长越低迷,国际范围内爆发贸易战、货币战与投资冲突的概率越大。作为全球的贸易投资大国,中国的跨境贸易与投资可能因此而受到负面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