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万达 黄睿
关键词: 经济适应 短板 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形势 十三五
2016年在国际形势多变、国内面临调档转速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依然取得了“十三五”良好的开局。2016年前三季度GDP实现6.7%的增长,PPI转负为正,反映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经济形势。“一带一路”建设稳步展开,尽管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环境影响复杂,我国仍保持了一定规模的贸易顺差,对外投资规模稳步上升。“三去一降一补”调整了经济结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简政放权释放了创新活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在增强。
在2016年即将翻过去的时候,人们自然会关注,2017年怎么想、怎么干?中国经济又会有一个怎样的2017年?
刚刚闭幕的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7年中国经济确定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也是观察中国经济走向的重要方法论。从这个方法论出发,我们认为, 2017年,中国经济的表现可以用“稳、度、进”三个字来描述。
“稳”字当头,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主要表现为“三稳”:一是要稳宏观经济政策。要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相机抉择宏观政策的综合体现,反映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灵活性,也说明目前的经济形势向好的趋势。二是要稳企业家的信心,特别是要稳民营企业家的预期。以《民法典》来实现产权明晰和保护,通过稳定安全的产权预期,提升民间资本的投资信心,其实质是要促进全社会的创新活动,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三是要稳金融,那就要防控金融风险,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度”是要把握好各种均衡关系,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主要是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要把握好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均衡关系。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包括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二是要把握好汇率变动的均衡关系。既要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也要保障人民币币值稳定,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维护流动性的基本稳定。三是要把握好社会各阶层流动性的均衡关系,要保障民生,保障社会安全稳定、增进人民的获得感,提高对未来的稳定预期。四是要把握好硬短板和软短板的均衡关系,基础设施、经济环境、新经济新业态,这些都是硬短板,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等制度性短板都是软短板,软短板和硬短板都很重要,表明改革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
“进”是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要把“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落到实处。去产能,重点是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去库存,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去杠杆,重点是降低企业杠杆率。降成本,重点是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补短板,重点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以及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是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落实“三权分置”的办法,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中央政府在2017年努力实现农村土地的产权明晰,既能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能释放农村劳动力,促进我国城市化建设,扩大农村的消费市场。
三是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从购、租、地三个方面提出对住房问题的解决途径,保障人民的居住要求得到满足,减少房地产的金融性倾向。无论是减少房地产泡沫、完善房屋租赁市场,还是强调政府在土地供应上的主体责任,均体现了2017年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要通过调整特大城市及其周边中小型城市的协同关系,实现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壮大。
四是要发展实体经济。中央政府强调“住”的问题,实质是要减少其对实体经济投资的挤占,要遏制“脱实向虚”的趋势,着力提振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与创新发展的理念是高度相关的。以创新来提升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为外部资本和技术的流入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五是要提高非公经济的作用,深入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民航、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电信、军工等传统国企垄断行业推进实质性改革步伐,通过社会资金的引入,实现治理结构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和投资效率提升的目标。强调非公经济的作用,实质是要在更大范围内引入竞争,以市场的方式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稳、度、进”三个字虽然简单,但代表了中央政府对中国经济的总体把控的方向和政策取向,这是把握中国经济预期最重要的信号。
总之,2017年,是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之年,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之年,是落实“十三五”的基础之年。在2017年,中国经济适应“新常态”、找准“新方位”、释放“新动能”处在重要节点上,只有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才能使中国经济在国内外不确定因素增加的环境下迎风而进,克服因难,实现破茧重生。
作者:郭万达,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黄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