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由于2015年中的股市暴跌以来,人民币持续承受着贬值的压力。最近一个时期,不少境外投资机构纷纷推出分析报告,预测人民币会继续贬值,有的甚至推算出了人民币被高估的精确比例,比如认为人民币至少高估20%。不少投资机构据此直接建议政府将人民币一次性贬值。这些分析又反馈于外汇市场,导致近期跨境资本流出有所加剧。
为什么人民币会有贬值压力?政策层面当如何应对?
对于人民币贬值的压力源,市场上有各种分析。归纳来看,这些被认为可能的原因主要来自五个方面。
第一是美元加息的风声趋紧。按照彭博社最近的预测,美联储在2016年12月加息的概率高达67%。的确,美国经济近期利好不断呈现,失业率维持在5%以下,而通胀略有上升的苗头,美元有加息的空间。但即便是美元加息,由此带来的美元指数(97.6935, -0.0491, -0.05%)的上升也不过在2%-3%左右,这不足以导致人民币出现市场所预测的超过5%的大幅贬值。因此,美元加息不足以解释当前人民币面临的贬值压力。
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外贸面临的压力。2016年1-9月,中国外贸出口同比下降7%,进口同比下降8%,因此有人讲,中国政府希望通过贬值来促进出口。但这个解释同样站不住脚。毕竟中国仍然是经常账户的顺差国,今年我们预计经常账户顺差将占到GDP的2.8%左右,约3000亿美元。如果通过货币贬值来促进出口、继续扩大顺差,那么中国政府在国际政策界会变成众矢之的。中国领导人经常参加双边或者多边的政策协商,反复承诺承担国际责任,因此目前不太可能通过人民币贬值的方式来稳经济。况且,目前出口占GDP的比重相对经济危机之前已大幅下降,从之前的35%左右下降到如今的20%左右。因此,靠人民币贬值来稳经济、促出口,不是一个可行的政策选项。
第三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速度加快,带来了外汇市场上需求的上升。这值得更加仔细地追究。的确,中国经济“走出去”渐入高潮,但我们必须看到,中国资本账户上也有1000多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资本流入。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其长期的、基本的理由,包括获得国外的技术和品牌,获得与国内资产有协同效益的境外资产。但是毕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根本立足之点是能够整合境内外资产,而管理好境内外公司文化,让二者取得一致性,并非一日之功。中国企业这种基于基本面的并购能力,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之内迅速上升。因此,纯粹的基于基本面的对外投资的加快,不能解释来自企业层面资本流出的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