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福莲
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299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好于预期。
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呈现出哪些发展亮点?推动近期经济数据好于预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未来还有哪些阻碍经济转暖的隐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范建军就以上问题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指出,数据透露出当前经济企稳的积极信号,在他看来,近一年内代表名义总需求的“现金+活期存款”增速的大幅回升是推动近期经济数据改善的最主要原因。
而未来也仍有一些因素可能阻碍经济进一步企稳和复苏,比如,多地在出台政策抑制房价上涨的同时,也对土地供给和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行控制。对此,范建军认为,“这不仅不能收到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调控目的,而且也会使当前初现转暖的经济数据再次掉头向下,非常不利于经济的企稳和复苏。”
三大亮点透出积极信号
中国经济时报:就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来看,你认为有何亮点?
范建军:三季度末,经济数据的最大亮点莫过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的由负转正。数据显示,9月PPI同比上涨0.1%,结束了连续54个月连续下跌的走势。PPI指数的由负转正表明工业领域的平均产能利用率正在朝着80%—82%的正常值范围靠拢,它必将推动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季度末经济数据的另一大亮点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以及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止跌回升。数据显示,1—9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增速较上月提高0.4个百分点,终于结束了连续21个月的快速下跌走势;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增速较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也终于结束了连续9个月的下跌走势。由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和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61.4%和31.7%,且由市场主体自主决策,因此,二者的止跌回升清楚地表明总需求已得到较大改善,生产扩张活动已经开始启动,经济初现企稳回升的信号。除此之外,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已连续两个月出现反弹,进而带动总的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反弹。
三季度末经济数据的第三大亮点是房地产销售和汽车销售的快速增长。1—9月,房地产销售面积累计增长26.9%,增速较上月提高1.4个百分点;销售额累计增长41.3%,增速较上月提高2.3个百分点。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双双结束自5月以来的逐月回落走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1—9月,我国汽车销量累计增长13.2%,增速较上月提高1.7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回升。另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7—9月,我国汽车产量月同比增速分别为25.4%、24.7%和31.5%,出现了跳跃性增长。
“现金+活期存款”增速大幅回升是经济数据转暖的主因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推动经济数据转暖的原因是什么?
范建军:三季度末经济数据发布后,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普遍的反应是经济数据超出预期,说明大家并未弄清推动近期经济数据转暖的真正原因。
人们的普遍说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新动能转化取得成效。但这些笼统的说词并不能令大多数人信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动能转换主要提升的是经济增长的潜能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在目前经济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尚处于低位的情况下,其效果不可能在短期内得以显现。
我认为,推动近期经济数据逐月改善的原因主要是名义总需求在近一年时间内得到了大幅改善。数据显示,近一年来,尽管国内广义货币M2。
增速一直保持着不温不火的走势,而且近几个月还出现了明显回落,但是,在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的各项“稳增长”政策的合力推动下,代表名义总需求变化的M1。
增速,更准确地说是 “现金+活期存款”增速,自去年7月起就已开始强劲反弹,目前已达到月同比增长22%左右的高位。正是由于需求端的“现金+活期存款”增速的快速回升,才导致了工业品销售的大幅回暖,PPI指数和工业部门的产能利用率的回升;与此同时,“现金+活期存款”增速的强劲反弹也是推动房地产销售和汽车销售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因此,代表名义总需求的“现金+活期存款”增速的大幅回升是推动近期经济数据改善的最主要原因。
房地产调控不应抑制土地供给和企业融资需求
中国经济时报:未来还将会有哪些阻碍经济数据持续转暖的因素?
范建军:首先,由于房地产价格的持续走高,全国多地乃至各相关部委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持续上涨的政策。就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这个初衷而言,出台各类政策进行调控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也注意到,和历次房地产调控相类似,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委在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地产需求 (主要是投资和投机性需求)政策的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地产供给的政策。例如,限制开发商融资和限制开发商拿地的政策。
同向放松和收紧房地产需求和房地产供给是我国房地产调控的一大通病,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房地产历次调控之所以难以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比较好的办法是:一方面通过提高首付比例和按揭贷款利率等措施,抑制房地产需求尤其是投资和投机性需求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增加土地的投放和改善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供给,进而达到增加房地产市场有效供给的目的。如果在抑制房地产需求的同时,也采取措施限制房地产融资和拿地,进而降低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不仅不能收到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调控目的,而且也会使当前初现转暖的经济数据再次掉头向下,非常不利于经济的企稳和复苏。
其次,随着房价的持续上涨和PPI指数的止跌回升,央行已在悄然收紧银行间同业市场的流动性。数据显示,9月银行间市场同业加权平均拆借利率较上月上升了12个基点,进入10月后同业利率仍在逐日上升,10月的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保守估计也在2.35%以上。若按照西方的标准,相当于央行加了一次息。而如果央行在经济数据尚未完全转暖之际就开始着手收紧银根,将向市场传递货币政策即将收紧的信号,非常不利于经济的企稳回升。
因此,建议央行仍如近一年多时间所做的那样,将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维持在2.0%—2.1%范围内甚至更低位置。并且建议央行在向银行间市场补充基础货币供应时,优先采用“降准”工具,而非“中期借贷便利”(MLF)或“抵押补充贷款”(PSL)等“类再贷款”工具。这一方面是因为“降准”相较增加“再贷款”更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进而降低实体经济的贷款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同业市场的存在,使得央行所采用的“中期借贷便利”和“抵押补充贷款”等所谓“结构调控工具”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构调控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