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月若雪
2014年,被称为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深改元年”,中国经济告别过去30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增长故事”,减速步入新的运行轨道——新常态。
2014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主要有三个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回顾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全年经济运行平稳,2014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预计2014年全年将处于合理区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占比升高,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城镇新增就业好于预期,居民的收入增长也快于经济增长,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告别“唯GDP论”
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彭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深化改革的元年,201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4%、7.5%和7.3%,市场预期2014年经济增长约7.4%。彭刚认为,2014年年初制定的全国经济宏观调控总体框架中提出,GDP增长目标在7.5%左右,也就是说,略低于预期水平是可以接受的,“经济增速放缓不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出现明显减弱,作为世界三大经济体之一,中国在带动世界经济增长、拉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等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刚对记者表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期,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对于我国来说,这是一个经济结构调整期。他表示,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仍处在合理区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在调整结构、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成果。
彭刚也认为,新常态下,不能一味地将GDP高速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和评价标准。宏观指标只是一种衡量工具,表现在数字上的经济增长率并不能真实反映中国经济的健康程度,最重要的仍在于发展成果能够惠民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真正得到提升。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年3月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均明确提出,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2014年以来,在中央屡次强调“不简单以GDP论英雄”的背景下,山西、福建、贵州、宁夏、河北、浙江、陕西等多个省份先后对市、县(区)的考核进行了调整,取消或弱化了GDP考核。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共识,也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创造了条件,告别“唯GDP论”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的要求。
在淡化GDP考核的同时,民生尤其就业、收入情况成为政府更看重的经济指标。据统计,2014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提前完成全年就业目标,到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7%;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6元,实际增长8.2%,跑赢了GDP增长率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亦有所提高;经济结构继续优化,粮食产量11年连增,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继续提高。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铁钢也向记者表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调结构、惠民生成果不断显现
近年来,中国一直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新常态正是对“转方式、调结构”这一重要命题的新表述。2014年12月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曾从九大方面,全面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性变化。其中,“三驾马车”被率先提到,顺序依次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会议提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刘刚认为,2014年宏观经济运行最大的亮点在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自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比、达到46.1%后继续攀升,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整体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非常明显,需求结构展现新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投资约7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
此外,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信息消费等新兴业态持续繁荣,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49.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增长54.8%,限额以上企业通讯器材销售额同比增长31.8%,增速比2013年同期加快近8个百分点。化解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工作进展顺利,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钢铁、电解铝、水泥、光伏、平板玻璃行业的过剩产能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在节能减排方面,2014年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6%,高于当年的预定目标。
然而,在经济增速下降,第二产业GDP占比减少的情况下,就业人口数量却得到了保证,彭刚表示,这是2014年中国经济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之一,表明“转方式、调结构”有所成效,中国经济质量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居民收入有所增长,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服务业将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分类,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的扩大,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此外,中央政府政策始终保持定力,坚持定向和适度的原则,并没有因为宏观经济的下滑而采取宽松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而是积极地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保持宏观经济始终处于合理区间。”刘刚认为,通过摸索,在进一步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战略方向及政策走向逐渐明晰,对外大力推动“一带一路”等“走出去”战略,利用中国过剩的产能实施对外开放;在国内强调创新创业,极力推动自主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深化调整,对下一步指导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彭刚说,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改革、开放,是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的三个关键词,消费模式、投资形态、对外经济贸易的转型正在发生。他预计,“经济发展新常态”会持续较长时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需要一段相对长的调整完善过程。
刘刚强调,行政审批的简化以及一系列鼓励创新和创业政策发挥作用促使草根产业得到释放,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现代新技术的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健康养老等产业会成为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同时,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会持续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