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印度曾被不少人视为将取代中国的下一个新兴市场“老大”,然而,现在的印度看起来却不像个经济发电机。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经济开放比印度早13年,较早地赋予企业更大的投资和生产自由。现在的印度,在出口、资本投资和外国投资等方面,和2001年时的中国非常相似。
印度制造
在经历了低增长和高通胀的3年后,印度政府再次寻找重振经济之路,印度国内的欣喜和担忧同在。目前,莫迪新政府正努力追赶中国出口和投资驱动型经济成功的路线,未来印度经济很可能将在中国式的增长轨道上前进。
德里努力促进出口,并制定了在未来5年内将印度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的目标。“无论在任何地方售卖,”莫迪在上个月的印度独立日演讲中对全球企业说,“但必须在这里生产制造。”他宣布吸引外资,建设“子弹列车”和智慧城市,划出更多企业能获得税收优惠的“经济特区”。
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部长希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上周称,政府将确保对制造业进行足够的调控,让“印度制造”成为一个所有印度人都能骄傲的品牌。
不过,担忧的声音认为,印度在开放上的滞后可能意味着该国已错失了一些促进了中国经济繁荣的重大有利机会。
莫迪政府首份预算案中将印度未来3-4年的GDP增长目标定位在7%-8%。近日,印度央行行长则表示,预计印度GDP增速将在3年内达到7%。
然而,中国政府将2014年GDP增长目标定在7.5%。此外,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有专家测算出,年均增速7%左右即可达到上述目标,就整体趋势而言,中国仍有望在未来若干年保持较高的增速。
后发制人
闪电真能两次击中同一个地方吗?有分析认为,抢占先机很重要,印度能否后发制人仍是问号。中国快速增长的种子在1978年就已经种下,印度经济起飞则追溯到1991年的市场改革。
在各自的起点,中印两国的发展路径看起来惊人的相似。经过多年的自由化、出口、外国投资,以及在设备、基建和其他未来增长组成部分的投入后,两国以相似的速度增长。去年印度经通胀调整后的人均产出略高于中国在2000年的水平。
然而,即便是2001年的中国经济,其制造业占经济的比重也比现在的印度高。而印度经济增长则是更多地受到软件和业务外包等服务业的推动。有分析认为,低成本的制造业如今是否能再次创造经济奇迹,充满了不确定性。
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家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说:“现在,发达经济体对全球需求增长的驱动不如中等收入经济体。”换句话说,在经济增长的浪潮中,参与国家越来越多,而印度则姗姗来迟。孟加拉国集中发展制衣业,菲律宾是电子器件,泰国和越南则是机械和计算机配件。
普拉萨德认为,另一个问题是现在的印度无法通过削弱货币来促进出口。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时代是新兴市场在2000年繁荣的驱动力之一。
人口红利
不过,印度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委员会经济学家雷(Saon Ray)认为,印度在已立足的高科技细分市场仍有机会。“要成为产业中心,永远不会太晚。”雷说,“因为技术的好处就是它一直在进步。”
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阿雅(Chetan Ahya)指出,年轻人口多是印度经济的优势。现在印度的中位数则是27。阿雅说,让印度年轻一代接受教育,为他们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将是关键。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消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本周将到访印度。外交部在行前的吹风会上称,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在南亚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印是当今世界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都主张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两国的发展互为重要机遇。
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将会见印度总统慕克吉,并同总理莫迪举行会谈。据悉,习近平主席将在新德里就中印关系及中国对南亚政策发表演讲,并同印度各界人士广泛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