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以经济转型促大学生就业

www.jctrans.com 2014-7-7 13:31:00 瞭望

导读:又到一年毕业季。伴随着告别校园的惆怅,2014年的夏天,727万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又到一年毕业季。伴随着告别校园的惆怅,2014年的夏天,727万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如果加上往年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和大量海归生,今年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总人数可能突破800万。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每年此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都会出台政策措施,今年也不例外。4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在落实好原有政策的基础上,推出了包括小微企业社保补贴、大学生创业引领、灵活就业补贴、简化落户手续等一系列新措施。此后5月13日,国办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一系列细化措施出台。

  “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眼光更加长远,思路愈发清晰,具体措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长期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春玲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根本上还要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政策思路更清晰

  仔细分析国家近年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大致可归为引导、帮扶、监管三大类。

  以优惠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是其中最为鲜明的导向。国家通过组织实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号召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于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或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学费补偿、高定工资、放宽职称要求等优惠;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毕业生,给予社会保险(放心保)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此外还有考研加分、定向招录等激励性措施。政策的引导作用十分明显—2011年和2012年,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已超过东部。

  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帮扶,是另一类较早出现在政策清单中的措施。2014年的《通知》同样加强了对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帮扶,规定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并办理实名登记、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两年内可享受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残疾毕业生也可享受现行只限于城乡低保家庭毕业生的求职补贴。

  除了帮扶毕业生本人,政策也“帮扶”用人单位。比如小微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的,给予一年的社会保险补贴,且政策执行期延长至2015年年底;在六个月之内开展岗前培训的,可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招收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给予到小微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等优惠措施,等等。

  “国家鼓励小微企业招用大学生,不只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更是为小微企业自身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竞争环境。”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都阳说,这体现出国家更为长远的计划。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第三类,是针对就业市场及外部环境的监管措施。《通知》要求,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得设置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毕业院校等歧视性条件。省会及以下城市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不得将户籍作为限制性条件。同时,国有单位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要在政府网站公开发布招聘信息,并且对拟聘人员进行不少于7天的公示。

  专家表示,这些政策措施越来越体现出综合配套的特征,从大学生就业难显现之初的“救火式”应对,逐渐转为紧密结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人才需求,力求将大学生这一“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用足用好,从根本上解决其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结构性失业,即岗位和人才不匹配。”都阳说,“从需求角度看,整个经济的需求结构还没有出现根本性的转变。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大学生就业问题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三大就业“新高地”

  在受访专家的观察中,在以经济转型促进大学生就业,将促进就业工作与国家经济工作重点相结合的思路指引下,今后一段时期,小微企业、社会组织和自主创业将是促进大学生就业最为显效的三个新领域。

  小微企业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庞大,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也是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创造者。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2012年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比例都在45%以上,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而在现实中,当前小微企业发展急缺人才、求贤若渴,但招聘人才困难,留住人才更难的问题普遍存在。“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措施力求缩小小微企业与"体制内"企业单位间在权益保障、就业稳定性、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差距,帮助其吸纳更多大学生就业。这是在为小微企业积累宝贵的人力资源,助力其长期健康发展。”李春玲认为。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多轮趋动”模式中的重要一环,社会组织的发展潜力令人瞩目。今年的《通知》首次将社会组织明确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之一,明确规定“充分挖掘社会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潜力,对到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所在地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协助办理落户手续,在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在业内专家看来,这是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利好。“相比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传统就业渠道,社会组织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渠道。”根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的测算,目前社会组织已吸纳1200万人员就业,如果我国社会组织吸纳就业的比例能够达到国际平均水平,将能提供3000万个左右的岗位。而且,其中的绝大部分岗位都与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素质十分对位。

  “大学生到社会组织工作,一方面可以解决其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邓国胜说,社会组织发展壮大了,就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有利于改善民生。

  近年来,一些社会组织已经在扶持创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以扶持青年创业项目为主要任务的瀛公益基金会,2003年至今已在全国建立了64个创业办公室、477个工作站和1148个服务站、103个创业青年和导师俱乐部,成功扶持青年创业企业7960家,扶持期内创业企业存活率达到90%。项目扶持的青年企业年总产值71亿元,创业企业为社会净增就业岗位超过10万个。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另一个新高地。北京团市委下属机构、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5月27日发布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近几年大学生创业热情只增不减,每年有创业意愿的人群比例都在20%上下。“只有创业才能给国家带来活力。引导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邓国胜表示,创业还具有倍增效应,能带动更多人就业。

  然而在现实中,毕业生创业成功率还比较低。5月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只有1%左右,跟国外比起来还很低,但差距本身就意味着潜力。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5月31日,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启动,计划用四年时间帮助和扶持80万以上的大学生实现创业。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建议,国家还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提供更多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引导措施及优惠办法,加大对毕业生创业的扶持力度。

  破解转型中的烦恼

  正如信长星所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转型中的烦恼。”

  “大学生就业难了,很多人批评扩招政策。其实不是大学生过剩了,而是我们的经济结构落后了。”李春玲说,“这跟西班牙、希腊等部分欧洲国家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还不一样。他们即使拿到好几个文凭,都得去国外找工作,因为本国的经济结构已经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了。”

  受访专家表示,国家应继续依照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结合的思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

  “在经济转型的前夜,人力资本的积累更加重要。”都阳说,我国刚刚告别了二元经济时代,如果能够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就为下一拨经济发展储备了足够的人才。

  “大学生就业难,将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而逐渐得到缓解、直至被消化吸收。”都阳说,“公众和媒体不应将关注点过多地集中在毕业生数量的增加或某个毕业时点的就业率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恐慌。”

  专家指出,各级政府应站在更加宏观的高度部署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将其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中统筹安排,使大学生就业与经济转型相互适应、协调发展。“比如,包括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在内的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都应当被纳入到国家为中小微企业创造更好生存竞争环境的体系中来。”都阳表示,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经济转型的一部分来对待,更加恰当。

  专家建议,国家在部署促进经济转型的工作时,也应充分考虑不同产业的组织结构在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上的差异。比如,着重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检验检测等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比较集中的生产性服务业,逐步破解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经济转型中的烦恼”。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