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指导意见、国资重镇、产业基础良好,这些关键词无疑让上海的国资改革成为了2014年市场最热的话题之一。
7月7日,上海国资改革迎来《关于推进本市国有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试行)》公布。
由于此前上海发布“国资国企改革意见二十条”以来,操作层面的关键性问题一直未有指导性意见出台,因此,这份文件的发布也被认为将会从实质上影响上海国资国企改革。而上海国资改革也将进入纵深阶段。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当天的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座谈会上说,上海国企改革已有了好开局,期待“中场”、“下半场”更精彩。
而不管“上下半场”如何划分,如何实践混合所有制、分类监管、利用国资流动平台建立约束激励机制无疑将始终贯穿其中。其中,混合所有制的推行也将给其它资本带来更多机会。
混合所有制路径
上海推行混合所有制将以发展公众公司为实现形式,主要包括公司股份制改革、开放性市场化双向联合重组、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三个途径。
“国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打造公开透明的公众公司,是上海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实现方式。”韩正表示。
这种以资本市场为重点的改革基调被多位学者认为可以使国有资本更加灵活地退出市场,同时促进国有资产的合理产业布局,从而促进上海所希望的战略性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一位接近上海官方的研究人员表示,从证券化程度来看,尽管此前大力推广整体上市或者核心资产上市,上海国资证券化率已经有了大幅提高,但是上海存量国资流动性总体仍然偏弱。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数据,“十二五”期间,上海地方国企上市公司融资超过1300亿元,资本证券化率从2005年的13.6%,提高到30.5%。国资委管企业48家上市公司总市值6112亿元。
但从总量上看,到2011年底,上市股份公司国资总量为2375亿元,仅占国资总量(叠加汇总数)的15.3%。从资产质量来看,剩余的资产中可以上市的资产空间有限,进一步提高国资委管企业资产证券化难度较高。
因此,上述研究者分析,下一步国资盘活的重点仍在于非上市公司,“应充分利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资产处置平台,推动企业集团加快相关资产的整合和调整。”
目前,上海国盛集团和上海国际集团已分别被拟定为产业国资和金融国资的流动平台。上海国际集团已在7月1日实质性放弃对其旗下六家金融子企业的管理权,实现向国资流动平台的转变。
根据记者了解的信息,这一平台将不会参与企业内部的管理和生产经营。同时,这一平台将不只是承担对上市公司的股权运作,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也将被纳入其中,最终实现国有资产的有序退出。
在市场化联合重组方面,上海将支持国有企业通过证券市场、产权市场等引入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改制重组,投资主体可用货币或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法律法规允许的方式出资,支持国有资本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运营项目,可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引入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非国有资本参股。
而股权激励方面,目前上海已经实施股权激励的国企仅有光明集团、上海梅林等为数不多的几家。
“一司一策,以股权激励为主,今年第四季度推出总体方案,年底率先在整体上市的企业集团实行股权激励。”韩正说。
国有股权比例分类划定
除了路径以外,市场更为关注的是,上海国资进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什么样的资本可以参与其中,这些资本到底可以多大程度“混”进去?
在资本选择层面,上海国企引入战略投资者时将更加注重资源的优势,将重点并择优选择能够在技术、管理和资源上形成互补、协同和放大效应的战略投资者。
而在最终确定合作对象的时候,则要求意向合作方必须有多个,必要时可对参与竞价的投资者数量设定下限。企业改制重组涉及国有股权、产权或资产转让、增资扩股等,应在证券市场、产权市场等场所公开进行。
而对于每类企业如何“混”?此次《意见》也予以明确:负责国有资本运营的国有资本管理公司,保持国有独资;负责基础设施和功能区域开发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改善民生类的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国有企业,可以保持国有全资或国有控股;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可保持国有控股或相对控股;而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根据改革实际,按照市场规则有序进退,合理流动。
在“上海国资改革二十条”推出后不久,上海国企中已有公司开始引入非公战略投资者。例如,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引入平安、鼎晖,上海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以18亿元转让城投控股10%的股权给弘毅资本等。
而对于许多非公资本所担心的混合所有制中非公资本话语权偏弱的问题,一位国资研究学者表示,“引入战略投资者最关键的是"战略"而非"投资",在技术、资源上形成优势后,战略投资者也就会有相应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