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意志银行转向央行,马骏的职业路径一直给业界以神秘感。他在今年4月份就任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前后,国内外媒体多有猜测、关注和评论,但他一直没有对外接受过采访。
5月末的一个下午,在央行研究局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这位备受各方关注的首席经济学家。一如以往的马骏,有问必答,不太爱深谈个人履历,但涉及到研究方法和逻辑,则愿意细细道来。
对于聘任马骏到央行就职,央行表示,“是为了充实和增强央行的研究力量,也是央行创新人才选拔机制的举措之一,对推动建设高水平、国际化、专业化的中央银行研究队伍具有积极意义。”
要更注重
中长期的宏观问题
谈到自己履新以来的感受,马骏表示,通过这一段时期的工作,他发现在体制内做研究,对政策的动向和各方观点自然能更及时地把握,今后将加强中长期、深层次宏观问题的研究,通过有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来支持所提出的政策建议。
当记者问到“您指的是哪些宏观方面的研究”时,马骏举了两个例子,一是组建一个稳定的从事宏观预测模型工作的团队,目标是建立一个包括计量模型、DSGE模型、各种VAR模型、全球经济模型和CGE模型在内的体系,定期做中长期的经济预测。他说:“这些模型要反映中国经济和政策体制最新的结构性变化,比如资本项目的开放、汇率灵活性的提高、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和中介目标的转型、对外部变量(如石油价格、美元利率等)敏感性的提高等等。”另外,他认为,在全球模型中应该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互作用体现出来,因为“中国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的变化又会影响中国。不能将国外经济仅仅当做中国经济的外生变量了”。关于这些经济预测的用途,马骏表示,“预测是决策的基础,在国外,央行经济预测还是与市场沟通、引导市场预期的重要工具之一。”
二是研究新货币政策框架下的利率传导机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展,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将逐步从以数量指标为主转变为以政策利率为主。但是,这个转型过程将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不确定性是,央行政策利率的变动是否能够有效地传导到市场利率的中长端和存款、贷款利率,能否通过这些利率的变动有效地影响投资和消费,从而实现影响产出和价格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对这个问题的判断和是否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推进完善传导机制的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将决定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和未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