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财经智库国际研讨会”23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
5月23日,由经济日报社、欧亚经济学者俱乐部和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财经智库国际研讨会”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召开,研讨会引发众多关注。如何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给地区和世界带来何种变化?与会嘉宾,围绕“携手、共赢、创新、繁荣”的主题,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合作共赢是基础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要取得成功,首先要有包容的精神。各国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也有自己的治理方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相互尊重和包容至关重要。
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执行主席马克乌赞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主要目的是要促进中国与中亚、欧洲的合作,这肯定能够引起各方的共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认为,共赢精神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成功的基本保证。在路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相关国家国内布局的需要,如果不考虑过境国长期受益的关切,仅将其作为货物的通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无法顺利运行。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还应该奉行开放的精神。不仅沿路国家都共同参与,而且应该欢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这是各方共赢的具体体现,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成功的关键所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金中夏认为,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过程中,应秉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充分照顾彼此关切,促进沿线国家共同繁荣。二是突出重点,务实合作。围绕经济合作主题,充分利用现有机制和平台,深化务实、平等合作。三是以人为本,全面合作。以提高沿线国家居民生活水平和民心相通为目的,扩大人文、科技和教育等领域合作,构建大区域合作新格局。
互联互通应先行
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应先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认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加强沿线国家合作的空间载体和重要基础。道路通才能人缘通、货源通和财路通。中国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出贡献。可通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联合地区各国出资设立基础设施开发政策性金融机构或争取国际组织援助等方式为互联互通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也可借鉴欧盟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投融资机制的有益经验,发挥各类资本的积极作用。
金中夏认为,各方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先推进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领域的互联互通。他说,沿线各国可研究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研究推广交通运输领域的先进技术,加强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深度和广度。同时,各国要加强金融合作,为交通运输领域的开发建设提供服务和支持。具体合作模式上,可探索以公私合营模式、“债权+股权”模式、各国共同投资分享收益、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展开合作。
政策沟通成保障
推进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合作,完善多双边政策协调沟通机制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非常重要。
世贸组织副总干事戴维·夏克称,贸易便利化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他认为,贸易便利化能够降低丝绸之路的成本,对于沿线发展中国家尤其有利。
赵晋平建议,应利用上合组织平台,尽快签署沿线国家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便捷通关合作协定,统一海关、检验检疫等通关要求,简化沿途手续;探讨各利益相关国合资成立新亚欧大陆桥联合建设和运营公司的可能性,支持沿线各国物流企业合资合作,实现统一运营管理,降低运输成本。同时应鼓励区域内具备条件的成员之间建立双边和次区域贸易、投资安排,提高相互之间的合作紧密程度。
赵晋平同时认为,高层对话开启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序幕,继续加强各级政府的政策协调和沟通是经济带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近期可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多边协调功能纳入上合组织框架内,提升区域成员的参与程度。中长期在欧亚国家之间建立更广泛参与的对话和协调机制,以适应欧亚国际大走廊建设的需要。
金融合作需加强
与会专家指出,目前沿线国家间金融合作水平相对较低,极有可能成为制约未来贸易、投资和产业合作的突出障碍。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行长李若谷认为,从金融领域合作看,现有多边合作在货币区域化和构建区域金融机构等问题上还存在一些分歧和困难;双边合作主要集中于贸易结算、货币互换等方面,涉及领域和规模仍比较有限。跨境金融服务网络建设滞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贸合作的发展。
李若谷表示,金融合作搞好了就能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助推器。当前,各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深化金融合作:一是积极推动双边本币结算,条件具备时推动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多边结算体系。二是逐步扩大货币互换规模,构建涵盖“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货币互换网络。三是积极探索共同出资、共同受益的资本运作新模式。四是促进金融市场稳步开放,搭建跨境金融服务网络。五是加强国际金融治理以及金融监管合作,增进金融政策协调。
尽管复兴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赵晋平认为,加快国际大通道建设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一是欧亚结合部地区总体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二是运输干线存在较多壁垒和障碍。三是欧亚铁路大通道往返货物流量差异大,运输成本偏高。四是地区内各国之间的战略互信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目前,对亚洲大多数国家来说,发展就是最大安全。与会专家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正是聚焦发展主题的“固本浚源”之举。通过经济带建设推动共同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不仅能改善各国民生,也有利于促进本区域可持续安全。只要各方凝聚共识,循序渐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必定会越走越宽。(经济日报记者 顾金俊 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汇敬)
新丝路迈出新步伐
自去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倡议以来,“新丝绸之路”已经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对于“新丝绸之路”是机遇之路、繁荣之路的认识正在不断加深。日前在哈萨克斯坦召开的“第七届阿斯塔纳经济论坛”专门开辟了有关“新丝绸之路”的专题研讨会,就充分说明了中亚国家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注和期待。
新丝路新内涵。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是因为它顺应时代潮流、着眼共同发展,“新丝绸之路”不仅传承了古丝路的历史精神,也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古丝绸之路之所以为世人传颂,是因为它克服艰难险阻,有力促进了文明传播和友好交流。新丝绸之路在继承和平友好历史精髓的同时,更体现了新时期“亲、诚、惠、容”的中国外交理念,它着眼于共同发展,目标是追求共同繁荣。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找经济复苏和振兴之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坚持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正以自己的智慧和胸怀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新思维,注入新活力。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天时、地利、人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恰逢其时。
新丝路已启程。如果说“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去年还只是一个概念的话,那么今年以来,已经初步形成了国内竞相启动、国外各方呼应的可喜局面,新丝绸之路已经迈出新的步伐。从国内看,“郑新欧”、“汉新欧”和“渝新欧”铁路货运已经启动并实现常态化运营,新丝绸之路的汽笛长鸣已经取代了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从天津港(600717,股吧)的长远规划,到西安市的自贸区设想,再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大通道构建计划,沿途各省区及核心城市都在谋划新丝绸之路这篇大文章;从国外看,哈萨克斯坦政府正在积极建设“中国西部—欧洲西部”公路,公路建成后将成为连接欧亚的又一条重要交通干道;德国的杜伊斯堡每周都在迎接来自中国重庆的货运列车;中亚五国以及外高加索国家已开始筹划如何成为新丝绸之路的枢纽;西欧和中东欧国家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响应。
新丝路的路还很长。虽然已经有了良好开端,出现了可喜势头,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会一蹴而就。沿线各国经济水平差异很大,发展理念各有不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既要加强各国合作,又要照顾各方关切,既要齐头并进,又要循序渐进。当前阶段,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各国间的政策沟通,加深在“丝绸之路经济带”问题上的理解与互信,另一方面要以改善沿途基础设施为抓手,尽快取得可视性成果,以坚定各国人民对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信心。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仅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也必将造福于沿途各国人民。新丝绸之路是共赢之路,是繁荣之路,只要各国凝聚共识,齐心协力,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