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稳增长”为经济转型升级打基础

www.jctrans.com 2014-5-19 9:38:00 中国经济时报

导读:2013年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经济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从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来看,2014年仍将坚持这一发展的基调。

  2013年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经济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从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来看,2014年仍将坚持这一发展的基调。

  从我国的经济形势来看,要想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走转型升级的路。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则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抓关键问题,破解主要矛盾。总的来讲,重点就是要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为指导方针,统领我国经济发展政策,在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保护生态等方面,扎扎实实做一些工作。

  其逻辑关系为:“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两者相辅相成;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最终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可见,“稳增长”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是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政策切合点。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为“调结构”赢得时间和空间。

  从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来看,“稳”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在增长中提质增效,调整结构。二是要保持宏观经济运行基本稳定,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所以,“稳增长”并不是片面地追求速度,而是要与结构调整和稳定物价更好地结合起来。我们所要的增长,是有效益、讲质量的增长,是物价稳定、民生改善的增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宏观调控将更应该注重有保有压,在“稳增长”的同时,对那些过剩和落后的产能要坚决淘汰,决不允许其死灰复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着力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合理增长。

  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是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经济增速过高、过低都不行。过高,会让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进一步加剧,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就不足;过低,转型升级就缺乏物质基础,也会给就业和社会带来冲击。用李克强总理2013年7月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来说,就是要在坚持“稳中有进”的同时“稳中有为”。“稳”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具体来说就是要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针对当前情况和可能遇到的挑战,通过科学的应对措施,实现稳增长和保就业,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完成,在经济合理区间内运行。

  在当前增速“换挡”,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必须尽力发挥投资和消费这两手的作用。

  首先,加强急需的薄弱环节建设,扩大投资需求。把资金投在一些薄弱的基础设施方面不会造成重复投资,不会形成过剩产能,而且有利于结构调整。现在的城市基础设施差在地下,应该下决心,不搞表面文章,扎扎实实搞好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县城的污水处理厂等。确实把投资放在急需的方向上,在拉动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其次,改善消费供给,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消费预期,让老百姓敢消费,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挖掘有需求潜力的产品,增强消费意愿,让老百姓愿意花钱。比如要加强信息消费,中国人往往有“消费从众”的习惯,改革开放后,全民追求“三大件”,再穷也得弄个电视机。现在我国的手机用户已达到11亿,每年更新换代的量就很大,这说明信息消费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所以应加大“宽带中国”的建设力度,促进宽带网络等信息消费,切实寻找新的消费热点来释放内需潜力。

  再次,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增加供给、扩大内需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的建设投资。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的重要抓手,发挥其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的重要作用。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当前需要抓紧做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逐步、有序地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变成城里人,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要搞好城市的棚户区改造,这是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关键举措。保障性安居工程尤其是棚户区改造,这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现在全国还有4000万户,1亿多人口住在棚户区,城市内部也存在二元结构,这个问题也是该必须解决的。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棚户连片,老百姓心中不平衡。从“稳增长”角度看,棚户区改造对扩大投资和消费都有好处,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

  第二,财政金融政策要稳中有调。

  “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像走平衡木和骑单车,没有“进”和“为”,想“稳”也是很难的。这就需要注重提高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更加注重把稳增长与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结合起来,研究出台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政策措施,努力完成“稳增长”的基础性任务。特别是要用好财政货币政策,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保持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在坚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前提下,要提高财政资金运行和使用效率。针对审计署发现的各级财政存在的资金沉淀现象,采取措施把这部分闲置的资金激活用好。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三公经费等行政开支,把省下的钱更多地用于保民生、稳增长、促转型上来。政府的开支压一点、缩一缩,并不会对经济有大伤害,相反,民生的支出保证了,对带动消费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就对“稳增长”可以产生正能量。要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是要调整货币信贷存量结构,抑制虚拟经济,支持实体经济。

  同时,发挥好杠杆调节作用,根据市场流动性情况,综合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再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促进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尤其要关注我国的地方融资平台问题,虽然地方债总体可控,但仍然要随时监控各级政府的融资方式和举债规模,不能人为干预银行、特别是地方银行的运营,也不能违规进行财政担保,防范出现系统性风险。要推进金融体制完善,放宽准入与加强监管并进,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和农村对金融的需要,比如抓紧研究制定村镇银行的发展思路和规划。通过窗口指导,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等办法,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有就业、扩就业的实体经济。

  第三,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稳增长、促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但目前总量大的还是东部。目前来看,环渤海经济带处于东部,贯通南北、链接陆海,总人口2.5亿,GDP以及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主要指标都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作用独特、区位优越、基础雄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应该是中国经济最有潜力的新增长极之一。当然,我们要注意在“稳增长”的同时加大转型升级的力度,不能再走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注意结合改革创新,构建区域合作发展的协调机制,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一市场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对接为重点,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取得更大进展,把环渤海地区打造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另外,也要研究最近提出来的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的“中四角”联动互通发展现象,“中四角”有3亿多人口,比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人口还要多。如果这四省真的能够打破方方面面的区域分割,形成统一市场,激活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就会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就很有可能把“中四角”打造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可以对稳增长的战略目标起到有效的促进和保障。

  第四,政策远近结合,调动地方发展潜力。

  一般来讲,“稳增长”侧重于短期的需求总量调控,“调结构”侧重于长期的供给结构改进。但事实上二者并不矛盾,只要创新宏观调控的方式方法,着眼于“补短板”和“挖潜力”,就能让长期战略在当前得到落实,同时规避短期刺激经济政策的弊端,走出一条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路子。比如李克强总理去年6月在“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上讲的几点政策措施——铁路投融资改革、棚户区改造、信息消费、节能环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都是兼顾当前和长远的好路子。同时也要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各地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在加强区域合作的政策制定中,促进稳增长目标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很大。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性增强,每个地区越来越不可能独善其身,打破行政区划合作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更要加强合作、抱团取暖,切实调动各地发展潜力。一方面,可考虑共同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既要畅通铁路、公路、航运等运输大动脉,也要疏通毗邻地区的毛细血管。另一方面,要在医疗教育资源共享、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等软环境上共建平台。应提前规划,积极引导,推进产业转移和经济转型同步进行,在区域间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挖掘各地的发展潜力,在“调结构”的同时,切实做到“稳增长”目标的实现。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