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雪萌
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持续宏观经济增长压力和改革动向,让市场对政府的应对之策格外敏感。一季度末、二季度初,围绕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悲观派”与“乐观派”的揣测交错上扬。4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揭开了这个“谜底”。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新一轮“稳增长”的一揽子方案,其中包括为经济困难的小微企业减轻税负、让低收入家庭早日“出棚进楼”、增加铁路建设资金等措施。
这一整套方案,除了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振市场信心、保增长之策外,也是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一揽子新政规划,体现了我国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方法的新布局。
这套方案的推出,正值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与风险之际。虽然今年我国经济运行开局总体平稳,经济发展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但要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仍面临严峻挑战。
从已发布的经济数据指标来看,一季度经济处于低迷状态。4月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由于季节性因素,每年3月份PMI指数都会出现反弹,但是今年回升力度弱于往年。而样本中涵盖更多中小企业的汇丰PMI指数为48%,创8个月新低,显示总体经济情况仍在下滑。同时,土地财政、地方债、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这些潜在对经济产生冲击的风险因素也在不断增加调控的难度。
近年来,中国经济下滑的趋势始终在持续。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只有7.7%,为1999年以来最低,并连续两年低于8%。这迫使进入增速换挡、转型升级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必须探索新的合理区间和新的宏观调控方式。我国今年设定的预期经济增速目标为7.5%,与去年持平,不仅符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也显示出本届政府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科学研判经济走势的务实态度。
“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提法最早出自去年6月8日李克强总理在河北主持召开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当时的表述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关键要在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中有所作为,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激发市场活力”。“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此后被解释为“运用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和“分类指导、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等。
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核心是“区间调控论”。因此,中国近两年的调控都没有采取诸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四万亿投资”计划,而是寄希望于改革红利。《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我国今年将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4月2日推出的“稳增长”的一揽子方案,展现了这一思路。其中,着力稳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是各项工作的前提。
对于国务院的这一布局,专家分析认为,相比过去“一刀切”的宏观调控方式,这些措施更有针对性,是创新宏观调控的一种体现。
小微企业解决了我国1.5亿人口的就业问题,已是国内促创业、保就业、活跃市场的生力军,如果能够给予所得税优惠,将带来很大的推动力,对解决目前多数小微企业发展的困境,恰如一场及时的春雨。
棚户区是城市里条件最差的地方,棚改工程是一举多得的民心工程,瓶颈问题是资金。通过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抓住了资金保障这个“牛鼻子”,下一步棚户区的改造和实施新型城镇化将站在新的起点。
在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东部地区的市场挖掘已经比较充分,而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大发展余地。但是,交通问题不解决,一切发展无从说起。通过改革投融资体制、引入民间资本,解决资金瓶颈,用铁路建设缩小区域差距。借助铁路、高铁的发展,能使中西部地区在对外开放上更上一个台阶。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转折时期,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政府克服困难、主动作为的一项项创新性举措,绘制了当前中国经济改革和宏观调控的新布局,是着眼于中国经济调结构,提质升级,寻求中国经济在中长期发展中稳定增长的新动力(31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