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靠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发展

www.jctrans.com 2014-3-27 14:46:00 中国经济时报

导读: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比预想的要好,不仅避免了硬着陆,而且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成绩来之不易。

  ——解读《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张占斌

  从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数据来看,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比预想的要好,不仅避免了硬着陆,而且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我国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之中,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背景下取得的。所取得成绩是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强力推进改革,善于把握大势,运用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分不开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中国未来的发展主要靠改革的深入推动。

  2013年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在全球经济总体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一度加大。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央提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思路,明确了要使经济稳定地运行在合理区间的目标,采取既利当前、更利长远的措施,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潜力,实现了经济预期目标。

  2013年初开始,中国经济就遇到重大挑战。国际上,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发达国家尚未走出困境,新兴经济体增速普遍跌落。在全球经济总体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一度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财政收入增幅下滑,中央财政还曾出现多年少见的负增长,宏观调控面临艰难抉择。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央提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思路,明确了要使经济稳定地运行在合理区间的目标,采取既利当前、更利长远的措施,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潜力,实现了经济预期目标。

  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568845亿元,实现7.7%的增速,与上年持平,超过年初确定的7.5%的预期目标。四个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分别是:7.7%、7.5%、7.8%、7.7%,虽然前两个季度增速小幅回落,但全年经济增速始终在7.5%—7.8%的合理区间内,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的差距只有0.3个百分点,波动幅度明显收窄。如何看待从一个高速增长的平台,逐步回落到现在的7%—8%之间的增长速度,学界和实践层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当前经济下滑是周期性的,不管下滑幅度有多大,经济增速最终还会回到原点。另外一种看法认为,这种下滑是规律性的,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也就是说不可能再回到原来比较高的增长区间。看法的不同影响到对年度经济数据的解读,目前占主导地位,能够对决策层产生影响的是后者。我们认为,2013年我国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这是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取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央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其中明确区间管理,增强了社会信心,稳定了社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持续低速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能实现7.7%的增速,这个增速是较高的,成绩是难得的。我们不追求高速度,更不片面追求GDP,但合理的增长速度是需要的。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带来资源、能源、环境压力太大,事实上是不可持续的,转方式、调结构也不容易推进。经济发展速度过慢也不行,历史和国际经济表明,无论扩大就业还是提高收入,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作为支撑。所以说,2013年经济发展所取得成绩,是中央创新调控方式,确定经济增长合理区间,引导社会预期的结果。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公报》显示,2013年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889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增长7.0%;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增长8.1%。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略低于GDP增速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GDP。城乡收入比为3.03∶1,为10年来新低,说明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这是非常可喜的迹象。《公报》首次发布了城乡统一的居民收入数据,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全体居民收入分配全貌,这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建立的结果,有利于人们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状况。《公报》显示,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涨幅与上年持平,低于预期目标。另外,2013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7%,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0%,下降1.2个百分点。这是中央坚持民生优先,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的结果。

  就业增加较多。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增加对保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始终至关重要,也是衡量一个经济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经济增长要保持在合理区间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要保就业。《公报》显示,201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比上年增加27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增加1138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比上年多增44万人,全年就业人数保持了稳定增加。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比上年末降低了0.04个百分点,失业率水平保持在较低水平。应当说,成绩不小。但是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个统计,只能说明问题的某些方面,还不能真正反映真实的就业情况,如果可能,还需要继续改进和完善就业方面的统计。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公报》显示,去年我国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区域发展、城乡结构都有所改善。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3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0.0∶43.9∶46.1,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年略微下降0.1个百分点,比重基本持平,而第三产业比重则明显提高,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出现了历史性的积极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的客观反映,也是产业政策不断推进的结果。对此也有学者指出,第二产业下降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已部分转型。从世界各国来看,无论是高收入国家还是中高收入国家,多数经济体第二产业的增长率都是高于第三产业的。即使是美国、日本这些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国家,仍然保持着第二产业增长率高于第三产业的势头。因此,应注意制造业的重要性。二是地区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东部地区投资179092亿元,比上年增长17.9%;中部地区投资105894亿元,增长22.2%;西部地区投资109228亿元,增长22.8%。中、西部投资额虽然仍低于东部地区的投资额,但增长速度均高于东部投资增长速度,这有利于缩小东、中、西部的差距,优化地区结构。三是城乡结构也在优化。2013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607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比上年增加192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73%,提高1.16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平稳推进。

  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公报》显示,2013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比较好的表现,一是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为66199元/人,比上年提高7.3%。二是企业利润稳定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283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5194亿元,增长6.4%,股份制企业37285亿元,增长11.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4599亿元,增长15.5%;私营企业20876亿元,增长14.8%。三是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121立方米,比上年下降6.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68立方米,下降5.7%。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这些成绩虽然是初步的,但趋势性发展的势头,值得重视,令人鼓舞。

  2013年所取得成绩主要靠改革

  2013年我国的发展成就,是在比较复杂国内外形势下,又没有采取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情况下取得的,很不容易。总的看,是依靠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没有后遗症和副作用的增长。取得这样不错成绩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靠改革。

  去年我国能够取得上述成绩,是在比较复杂国内外形势下,又没有采取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情况下取得的,是不容易的。总的看,是依靠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没有后遗症和副作用的增长。取得这样不错成绩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靠改革。

  改革调控方式,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什么是合理区间,就是既不冲出上限,又不滑出下限。上限就是防止通货膨胀,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对于长时间习惯了经济高速增长,习惯了政府配置资源,2013年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份。去年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跌至7.5%,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预测,中国未来几个季度的经济增速会持续下滑,更有经济学家认为,未来3年里,中国的季度经济增长会降至3%。面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央政府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用短期刺激政策推动经济增长,比如扩大财政赤字,增加货币投放;另一种选择则是通过推进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讲:就是咬紧牙关、顶住压力,创新宏观调控思路,采取了第二种选择。2013年明确了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确定了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即GDP不低于7.5%和防通胀的上限CPI不高于3.5%,给市场一个明确稳定的预期。只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就尽量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挖掘经济发展潜力。同时,做好政策准备,一旦经济滑出合理区间,就相机而动。事实证明,创新的宏观调控方式是有效的,维护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通过促改革、调结构激发市场活力的政策取得了很好效果。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地方和市场简政放权。新形势下,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为主,逐步转向创新驱动和提高效率为主,更需要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为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作用腾出空间,以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政府职能转变最好的突破口,就是简政放权。2013年国务院各部门共取消下放334项行政审批事项,地方政府也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还对投资体制进行了改革,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由中央核准的项目数量减少60%。对工商登记制度进行了改革,注册资本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特别是通过深化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向市场、向社会、向地方放了很大一批权利,大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地方政府的动力,激发了社会投资的热情,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信心。全国新注册企业、个体工商户大大增长,民间更是掀起了投资的热潮。实践证明,通过减少行政审批、简政放权改革,这些措施,不仅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而且成为我们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经济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的主要根源,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这些问题大多数是长期积累而成的,也与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有着密切关系。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必须破除体制机制的弊端。2013年,政府从调整制度安排入手,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如出台措施消化过剩产能。在这方面,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积极推进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坚决遏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同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服务业新型业态和新型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又如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把铁道部变成了铁路总公司,既实现了政企分开,也使铁路作为企业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融资,让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加大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地下管网等薄弱环节投资。通过这些举措,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区域协调性和城乡结构都得到了一定的优化调整。

  让城乡人民分享改革红利,改善民生进一步促进改革。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许多举措同时也会增加有效供给和需求,进而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同时,经过改革生活得到改善的人民,会进而激发改革的热情,加大对改革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促进改革。新一届政府通过持续加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既增加了有效供给,又拉动了内需。针对持续发生的大范围雾霾天气的严峻形势,推出了系列大气污染治理办法,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催生促进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不断推进的养老、医疗和社会救助等制度建设,进一步催生和促进了银发产业、健康产业的发展。

  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还是需要改革推进

  中国经济的形势现阶段虽然逐步走向稳定,但下行空间并未完全遏制住,面临着较大的困难与问题。当然,我们更应当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从国内大势来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改革,靠改革释放红利,靠改革调动活力,靠改革激发创造力,靠改革提升动力,靠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上新台阶。

  201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许多不俗的成绩,但未来经济的发展还面临许多难题,有些在《公报》中有所反映,有些则更加错综复杂。中国经济的形势现阶段虽然逐步走向稳定,但下行空间并未完全遏制住,面临着较大的困难与问题,这从2014年省级地方两会均下调GDP增长目标可窥视端倪。当然,我们更应当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东中西区域发展的梯度布局和相互支撑,必将释放更大的供给与需求。从国内大势来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改革,靠改革释放红利,靠改革调动活力,靠改革激发创造力,靠改革提升动力,靠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上新台阶。

  过去的发展靠改革,未来的发展也要靠改革推进。无论是释放市场潜力与活力,稳定经济增长,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要依靠改革来推进。从本质上讲,经济危机和体制改革,都会触发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前者是市场的一种自我纠正,冲击和震荡力度较大,后者是一种风险意识下的主动调整,方向会更清晰,相对冲击较小,但达成共识并付诸实施比较困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共识已经形成,新一轮的改革已经启动。总体上讲,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很多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复杂问题,没有改革的推动,发展就缺乏动力和活力。过去一年,我们面临很大的经济下行压力,靠改革发力,大规模减少行政审批,向地方和市场放权,完善宏观调控框架,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既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的题中之意,本质上还是要靠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释放改革红利,让城乡人民公平共享改革的成果。有人把改革和发展对立起来,是不正确的。改革和发展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进步,哪里就有新局面,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创新永不停顿。

  向经济强国迈进,需要改革推进。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0%左右,我国已经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不断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社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竞争优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险阻,要通过改革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解决涉及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制度上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提高国家发展质量和效益,需要改革推进。从整体上看,当前国际经济低速增长,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方兴未艾,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而我国国内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增长正由高速增长逐渐过渡到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同时又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传统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资源环境约束严重等一系列的挑战和考验,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从鼓励要素投入的体制机制,向鼓励要素投入和激励要素效率提高并重的体制机制转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完成这些决定性的转变,要靠改革推进。

  解决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需要改革推进。经过三十多年努力,比较容易、见效较快的领域和环节,改革已经基本到位,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必要性逐步凸显。时至今日,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步入矛盾叠加凸显期阶段,许多过去被高增长掩盖的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由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也逐渐显现。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问题,要进一步推进,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更多、更快释放改革红利。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不仅要看数量,还要重质量,要把那些含金量高的、管用的,真正能够激发市场活力的直接放给市场、放给企业。对目前仍需保留的审批事项,要公布目录清单。也就是说,对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对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还如财税体制不顺、收入分配不合理、公共服务与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阻碍着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些问题,既涉及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也会引起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阻力在所难免。但是,改革不深化就会半途而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就会付诸东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实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进而带动全面改革的展开。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