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审批节奏,两年多来首次降息,加强进口、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内贸流通等政策密集出台……临近年末,中国经济走势牵动人心,年初制定的一系列经济目标能否完成?
经济平稳运行中闪耀新亮点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
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全年经济宏观调控制定了总体框架:经济增长7.5%左右,物价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提出“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
用目前公布的各项数据,比照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列车速度虽放缓至7.4%,但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并实现了稳中提质。
这种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定格在一组亮眼的数据中:
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提前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7%,保持在4.6%的控制目标以内,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2%,跑赢了GDP。
通胀压力温和可控,9月份、10月份CPI徘徊在“1”时代,市场普遍预计四季度物价将继续处于低位,全年控制在3.5%的通胀上限以内基本无虞。
就业不降反升原因何在?“就业渠道的变化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新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9%,高于同期GDP和第二产业增速,服务业吸纳就业和支撑经济的作用更加明显。
改革红利的释放也是就业保持总体稳定重要因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随着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社会投资创业的热情和活力大大激发,在新企业“井喷式增长”下,新增个体私营经济和小微企业成为就业重要渠道。
“三驾马车”动力偏弱 完成目标挑战犹存
“收官”阶段,完成年度经济目标仍存哪些挑战?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报告显示,11月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回落0.7个百分点至近8个月以来的最低值,当月PMI项下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和进口指数都出现回落。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学智认为,作为重要的经济先行指数,制造业PMI自今年下半年呈趋势性下降,显示制造业生产扩张动力逐步减弱,三大订单的回落则表明短期内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外需”承压,“内需”也同样面临挑战,首先就是投资增速趋缓态势仍在持续。今年1月至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5.9%,增速比1月到9月回落0.2个百分点,特别是占投资规模约五分之一的房地产投资增速仍在下滑轨道。
在投资增长相对乏力的背景下,今年以来消费发挥了经济运行“稳定器”的作用。但当前我国在稳定和扩大消费方面仍有多重因素制约。
例如,受到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商务部监测的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数据显示,10月份家电、建材、家具销售额分别增长9.9%、8.5%和4.6%,比上年同期分别放缓0.6、1.9和9.6个百分点。此外,今年1月到9月,乘用车销量增速同比回落3.8个百分点。
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各种挑战既来自于境外市场与发达经济的不确定性,也来自国内长期以来的过度投资、产能过剩以及与之相关的楼市泡沫膨胀、政府债务风险累积等经济结构性失衡,必须在今后的调整中予以重点关注。
改革发力前景可期
12月1日零时刚过,广东生益科技公司申报出口的一批价值6万美元的零部件,成为广东地区陆路口岸首票以一体化报关方式通关的货物。
“改革后的一体化通关模式非常方便,不再需要在各个海关之间跑来跑去了,节省了时间和成本。”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广东地区三大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实施,这项贸易便利化改革将惠及众多外贸企业。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全年经济平稳发展,尤其需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
近期一系列“含金量”颇高的改革政策密集发布:
—《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公布,中央层面核准项目数量进一步减少40%,并大幅松绑企业境外投资;
—非对称降息同时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公布《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出台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新国十条”,财税改革步入深水区……
这些政策措施的共同特征在于既有稳定增长的短期意义,又蕴含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
“中国经济向新常态过渡的进程总体平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表示,随着定向调控、深化改革效应逐步显现,预计全年中国经济仍将处于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
记者 王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