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稳的物价为政策决策提供了更大的余地。
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持平,同比上涨1.6%;PPI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2.2%,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
但面对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20.21万亿元的“悬河”,以及中央对“新常态”所传递以改革促增长的信号,短期内,降息等全面宽松政策或难落地。
CPI平稳、PPI降幅扩大
10月的物价数据显示,CPI平缓、PPI降幅扩大。
对于10月的物价数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认为,从同比数据看,CPI同比涨幅与上月相同,整体较为平稳。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5%,比上月略有扩大;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月略有回落。
非食品中,同比价格上涨较多的是家庭服务和高等教育,涨幅分别为9%和3.8%;同比价格下降较多的是车用燃料,汽油和柴油价格同比分别下降5.6%和7.8%,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震荡下行,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
PPI方面,10月份,PPI环比下降0.4%,环比降幅与9月份相同;同比下降2.2%,同比降幅比9月份扩大0.4个百分点。
余秋梅认为,本月PPI环比继续下降是受国际油价连续下跌及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
国资委研究院研究员胡迟对记者说,10月的物价同此前相比保持平稳态势,同物价相比,现在大家比较关心今年的任务能否完成。可能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还有一定的挑战,但基本完成应该没问题,也不会触发到政府区间调控的底线。
胡迟分析称,现在调控主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本月初公布的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稍有回落但在50之上,非制造业PMI还有所增加,说明前一段时间结构转型延续了去年以来的趋势。另外,就业表现良好,所以没有必要太去追求增长目标。
短期全面宽松可能性较小
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仍在高位运行,引发了市场对于降息的持续呼声。
整个三季度,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高位徘徊、略升了1个基点。7、8月期间甚至快速攀升了13个基点,迫使央行祭出MLF(中期借贷便利)、下调正回购利率和PSL(抵押补充贷款)利率、放松房地产限贷等措施。
根据央行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披露了MLF这一新工具的使用情况,9月和10月,央行通过MLF向商业银行体系合计投放了7695亿元基础货币,期限3个月,利率3.5%。
不过,MLF工具能否有效解决资金成本问题仍存在探讨的空间。
瑞银经济学家汪涛认为,今年以来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仅下降23个基点。即便考虑企业债券、信托、票据等其他融资方式,我们估算的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也只降了35个基点,均远逊于货币市场7天回购利率220多个基点的降幅。今年以来央行通过各种创新型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压低货币市场短期利率、进而引导贷款利率下行的效果并不理想。即便将9月份12个基点的下降完全归功于MLF等操作、并做线性外推,也意味着未来需要更多、更大规模的类似操作才有可能明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新的10月CPI数据出炉后,野村证券亚洲经济学家常春华称,持续放缓的物价扩大了政策调整的空间,预计从现在开始到明年四季度,每季度都可能有50个基点的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由于降准、降息有着明显宽松的信号,且降准的前提可能是跨境资本大规模外流导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突然收紧,因此汪涛认为,年内央行可能会更多地使用诸如MLF之类的流动性“微调”工具、并试图加大此类操作对银行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短期内实施降准、降息等全面宽松措施的可能性较小。
“从经济增长的政策来看,虽然市场上有很强的声音建议降息,但我个人认为,今年最后几个月还是延续前期的政策基调,在货币政策上会保持定力。”胡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