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京津新城”,北京和天津的人们并不陌生。十年前,这块由房地产开发商参与打造的天津西北远郊区域,就以数千套别墅的宏伟规划、上百亿投资额的蓝图,冲击着两地居民的视听。随后的几年间,它又频繁以“鬼城”、“空城”的形象见诸报端,成为一个略显分裂的存在。
这一位于京津唐腹地的天津市宝坻区的地块,在宝坻人眼中是“盐碱地”、“偏远的农村”,但与被塘沽人唤作“坨地”的响螺湾一样,充满着“麻雀变凤凰”的可能。
2006年,京津新城成为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天津市11个新城之一。按照天津市政府2009年1月批准的《天津市城乡总体规划》,到2020年新城规划面积为53平方公里。
与响螺湾类似,京津新城满是密密麻麻的住宅楼,却难见超市、医院和学校,很多地方甚至难见行人。
“一规划就是一百多平方公里,面积很大,对学校、交通、就医等配套要求很高,一下子增加很多人口不现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他受邀参观天津几大新城时发现,其中发展较为成功的新城,人口也才达到预计的1/8,并未达到预期的人口规模,更不用说京津新城。
产业人口有限,当地消费能力不足,已经投下巨资的房地产开发商,却不得不让住宅楼不断拔地而起。这就形成了一个难解的二元对立。动辄几万套别墅带来的供需失衡,成为了让在天津“拓荒”的房企们蹙眉的难题。
为了加速新城的发展,当地政府也曾急迫地想办法,希望在产业规划上进行突破。公开资料显示,京津新城的定位是“以地热综合开发为特色,着力培育旅游度假、温泉疗养、生态居住、文化教育、会议会展、现代金融服务等新兴产业,建设目标是以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新型城市”。
记者在京津新城走访时也看到,“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的巨幅宣传牌立于道路两侧,“温泉城”、“别墅区”字样也随处可见。但或许正是这种急迫,让方向显得有些许暧昧不清。
高级规划师、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原秘书长高毅存10月2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天津的条件和基础不及上海、北京,经济基础、港口承载能力、基础设施等因素制约着天津的发展。
他说,天津不是“规划出的城市”,不像北京街道基本是正南北东西,天津“随弯就曲”、自发生长的道路,给交通带来不便,虽然后期经过了规划,但城市肌理已经成型。此外,天津也有一些先天不足,比如新城老城交杂在一起,牵制了产业规划和居民生活,不像巴黎,老城就是老城,新城就是新城,互不干扰。
高毅存说,在这样的环境下,新城的规划,更应该明确定位,各个新城的产业之间应该形成优势互补。在他看来,目前京津新城的定位尚不够清晰,是以高科技产业为主,还是休闲度假为主,抑或以地热综合开发或教育、金融服务为主,核心产业定位还需进一步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