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义
12月12日,中外瞩目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文公布。这个决定可以看作是习李执政团队未来10年的基本改革纲领,其战略雄心是要带领中国实行历史性崛起,标志性事件之一就是在未来10年,中国经济总量接近或者一举超越美国。这样一个成就,对执政团队来说是足以载入史册的。
为此,《决定》改变了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的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的提法,将之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对政府改革的力度也是空前的。政府不再直接配置资源,企业投资的政府审批原则上也要取消。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放开,民营银行开始合法化。
只不过,在不同国家搞市场化改革,路径依赖是不同的,面临的既定历史条件也是不一样的。从《决定》可以看出,未来10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与加强中央权威同步。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加强中央权威框架下的市场化改革。执政党准备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超越部门或几个部门主导改革。中央加强了对地方和部门的监督,比如巡视全覆盖、纪委强化垂直领导等,以防止改革被地方或者部门“打折”、变通。这样做的理由在于,今天要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就必须破除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行政垄断利益。以前也讲加强中央权威,此次三中全会则是将这一点落了地。
同时,《决定》依然强调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决定》关于国有经济的论断,有一点值得格外注意,那就是在思路上给出了财团化的方向。未来,市场会进一步向外资和社会资本开放,而国有资本不一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但以财团的形式进行资本运作,体现国家意志。
到此为止,关于新一轮改革的基本逻辑看起来似乎也就讲完了。和历史上著名的变法改革运动一样,此轮改革看上去也是这样一个套路:以加强统一权威为手段,排除既得利益的阻碍,强力推进以经济体制为主的改革,实现国家富强。从这个角度来看十八大新领导集体诞生以来的一系列举措,显然也是精心谋划、环环相扣,以整风、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央巡视、反腐败“打老虎”等手段,迅速树立新的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中央权威,为推进全面改革营造足够的声势。
如果再进一步考察,我们还会发现有比这种声势更大、更重要的社会大势。从《决定》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大势的影子。比如,《决定》首次吸收了“治理”这个重要的起源于学术界的概念。与统治、管理这些概念不同,治理的精髓在于多中心治理。这与当下中国民智已开、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现实相对应。这样的现实,对于执政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已经开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国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消解任何一种绝对性权力的条件。
市场化改革也是如此。市场从“基础”变为“决定”,实则也是承认了现实。多元化市场力量已经崛起。比如垄断行业的竞争性环节的开放,如果说以前市场主体发育还不成熟,市场化竞争还只能停留在理论和纸面上的话,那么今天已经不是这样。事实上,像互联网金融就已经具有足够的改变既定格局的能量。
我们看待历史上著名的变法改革运动,常常主要留意改革者如何“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不奇怪,因为这是政治家最具风采的时刻。不过,我们也不要忘了,历史上伟大而成功的变革,常常是改革者顺应大势、借助大势,实现“历史性变化”的结果。比如,1978年开始邓小平领导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的改革运动之所以失败,也是因为改革者失去了大势的呼应,以改革的名义出发,但以被既得利益绑架,走到社会大势的对立面而结束。
所以,我们不妨说,真正的改革就是“顺势而为”——顺应大势,而强有力的作为。
(作者系《南风窗》执行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