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指标分配不均 部分倒闭国企指标被叫卖

www.jctrans.com 2011-6-7 10:30:00 中国经济周刊

导读:“北京户口作为一道闸门,它已经不能阻挡外来人口的涌入,它所阻挡的是外来人口得到相应福利待遇的权利。”一位人力和社会保障工作者的归纳,让小西长叹了一口气。
户籍是什么?

1955年,它只是一份籍贯记录;1958年,它成了居住限定;1963年,它意味着不同的分配标准;上世纪80年代,它曾经一度无人重视;到了90年代,却又成为了人人争抢的“指标”。

十几年后,它仍是指标,并越来越少。

英国法学家梅因曾留下一句为人津津乐道的论断:“所有进步的社会运动,都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身份”,从人一出生开始,影响并左右你以及你的下一代。

在“契约社会”,人们推崇的是竞争,不讲身份,人人平等,通过自由订约去设定自己的权利义务,去谋求自己的发展,去主宰自己的命运和前途。

而中国的户籍体制改革进程,正是这样一条从身份到契约,从“控制”到“解索”的社会转型。

但在中国的文化与政治之都,尽管一些在计划经济时代附体于户口的职业、教育、居住限定已剥离殆尽,但新的“特权”——购车、购房的“内外有别”的限定却又逆势而来。

于是,户口依然象征着身份,为了得到这个能够参与平等竞争的身份,必须先要在政府设计的进京与留京“指标”制度下,展开一场为了平等的竞争。

可是,指标也在逐步收紧。当平等的市场关上闸门,无序的黑市便展开了双臂,而为人所依赖的“全能”的政府,在这个角落却突然失灵。

进京,留京,本应简单,却已玄妙。

5月17日,消息传出,“2011年北京市给予非京生源毕业生进京指标名额为6000个,比去年大幅下降1/3以上。”

北京户口作为一道闸门,它已经不能阻挡外来人口的涌入,它所阻挡的是外来人口得到相应福利待遇的权利。”一位人力和社会保障工作者的归纳,让小西长叹了一口气。

对于她来说,缠绕在心中的“留京情结”就像一颗无法拔除的龋齿,在每一个敏感的时刻都隐隐作痛。

小西,新疆塔城市沙湾县人,2002年考进北京某全国重点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2006年本科毕业后,“当时因为拿不到留京指标,解决不了户口,我在工作两年后又选择了考研,谁知现在又紧缩进京指标。

“在北京落户怎么就那么难?”小西深吸一口气。近十年来,一纸“北京户口”改变了她的生活,她的命运,成为超越一切的人生第一大事……

逐渐放宽的“留京指标”

从“一道手续”变成“指标”,再回归到“手续”,只经过了10年的时间

“留京指标”始于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并严格限制人口自由流动。严格管制下,高考成为了“农转非”和“合法进城”的重要途径,为此,北京市政府专门设立了为非京籍生源的北京大学生解决户口问题的“留京指标”。

“当时的大学生被视作天之骄子,供不应求,在当时毕业后统一分配工作的政策下,北京的大学生在就业的同时就把户口解决了,‘留京指标’只是一道手续。”北京市教委的一位退休干部回忆说。

可是,随着改革开放后工商业的飞速发展与户籍制度的逐步开放,到了1999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已达1099.8万,大大突破了1993年颁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中“到2010年市区常住城市人口控制在650万人以内”的计划。

同时,北京第一次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分配时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而且愈演愈烈,导致很多大学生毕业分配不到工作。

就在当年,北京市教委出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的新政策——“取消毕业生就业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打破毕业生就业的地区限制”,同时,对在京院校外地生源毕业生留京实行了“指标控制、择优留京”的办法。

至此,“留京指标”终于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指标”。

而此时的小西,刚刚升入高中,在父母的教导下,还坚定地怀着成为“北京人”的梦想,俨然不知千里之外的惊人变化。

据介绍,当时,留京指标是由北京市教委制定并下发到各个学校的“限量指标”,数额大概是各校非京籍生源人数的10%~25%,而且每年都会有数量波动,主要针对本科及大中专应届毕业生。“硕士和博士是‘不限量’的,都可以获得留京指标。”

在当时,“留京指标”成为落户北京的第一道关卡,随后,再拿到由用人单位提供的“进京指标”。只有“双指标挂钩”才能获得北京户口。

但是,“第一道关卡”从设立之初就引发了很多争议。“因为指标很少,所以各学校为分配资源都制定了不同的规则,普遍都是按学习成绩排名。”北京市教委一位工作人员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

学生们对于这种“以成绩论英雄”的规则自然不满。“当时就有很多人质疑‘规则’的公正性,甚至有人提出,与其在名牌学校做‘凤尾’拿不到指标,还不如去普通院校做‘鸡头’,赚个便宜。”上述人士说道。

2002年,小西终于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北京的大学生”,而那一年,恰好是对“留京指标”争议最多的一年。

在2002年,北京市教委制定了统一的针对所有北京大学生的“留京指标”要求:“北京市所紧缺的23类专业人才”;“毕业院校范围应在所规定的281所院校(北京49所)中”;“非外语专业毕业生,其英语水平最低应通过国家四级水平考试”。

此外,也有特例,“获得省部级荣誉称号的毕业生可不受专业限制被引进北京”。

“当时是为了统一各高校的留京要求,实现留京指标的普遍平等。”北京市教委的一位退休老干部告诉记者,“不过,‘统一’收到了反效果。”

“少数名牌高校留京指标过剩,而众多的普通高校则会因为不多的几个留京指标争得‘头破血流’。”而且在这一年,“对英语盲目崇拜”和“学生官僚主义”的说法甚嚣尘上。

“争议最多的就是‘省部级荣誉称号的毕业生’能否不受专业限制留京的问题,这是否会导致大学生崇拜权力,崇拜官职?”上述北京市教委工作人员回忆说,“当时还引发了一些‘校园腐败’和‘暗箱操作’的事件,影响很不好。”

2003年6月,北京某著名高校被媒体曝光,称“要价1万元卖留京指标”。随后,关于留京指标的非法买卖事件屡屡被曝光,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大讨论。

除此之外,留京指标与进京指标“不对口”还产生了很多资源浪费的现象。

进京指标是指由北京市的用人单位向北京市人事局申请的招聘非京籍生源应届毕业生的用人指标。“进京指标是由用人单位提供的,是与聘用关系挂钩的,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要求就比较多样了,肯定不是按照成绩和荣誉了。”该工作人员介绍说,当时有一些学生有留京指标却拿不到进京指标,又有另一批学生有进京指标却没有留京指标。“导致大量指标‘不对口’、‘不挂钩’,浪费了资源。”

2006年,小西所在的学校按照各班非京籍生源人数的15%分配留京指标,算下来,小西他们班是33个人中选5人。“我是第五名,但是第六名的班干‘优先’了。”小西至今仍难以释怀,“北京生源的学生根本不用竞争,太不公平了。”

为了继续“北京人”的梦想,2008年,小西选择了考研,“研究生是不用留京指标的。”

可也是在这一年,面对越来越多的“不公”争议,也面对“留京指标”逐渐多于“进京指标”,从而失去了现实效力的窘境,北京市教委决定逐渐放开 “第一道关卡”,削弱学校的权限,突出“就业导向”。

“直到最近几年,北京所有高校的学生都能拿到留京指标,这体现了公平原则。”北京市教委人士认为,留京指标已经失去了“指标”的含义。“算是一个手续吧,仅此而已。”

四十分之一的进京指标

“提高在京人员的‘含金量’”

留京指标放开了,进京指标却在逐年缩减。

今年5月初,就有媒体报道称:“ 2011年,北京市给予非京生源毕业生进京指标名额为6000个,比去年大幅下降2/3。”

之后,北京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又出面澄清:“北京今年将会缩减进京指标,预计将比去年减少1/3以上。全市进京指标会根据各区县上报的需求实行动态调整,最终数量在6月底可确定。”

小西来到学校所在的海淀区人社局,该局一位相关人士介绍说,“去年进京指标还有2000多个,今年不到1000个,海归、博士、硕士往下排,根本轮不到本科生了。”

小西无比庆幸自己的考研决定,“多亏上了个研究生,还能搭上末班车。”

不过很快,正沉浸在庆幸中的小西被一个坏消息惊呆了:据海淀区人社局一位工作人员透露,2011年,北京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22.9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万人,但进京指标将在6000人左右。“将近四十分之一的进京几率。”

该人士表示:“进京指标之所以缩减一方面是控制在京人员的数量,另一方面是提高在京人员的‘含金量’。”

“控制数量”已经不是新话题。根据北京市发改委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而在2010年,根据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010年的35.9%”,而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必须下降到25%,控制外来人口势在必行。

那么,又如何提高“含金量”呢?

2010年8月,北京市发布了《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到2020年,首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人才贡献率达到60%。

“(人才引进)当然更倾向于高学历人才。”海淀区人社局人士介绍说,最近几年,北京启动了“分流工程”——一边推进“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一边缓解就业压力,缩紧留京政策。

所谓“千人计划”,是指“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从2008年开始,中央人才协调小组决定用5到10年时间引进2000名左右的海外高端人才归国从事科研、教学、创新和创业活动。

目前,“千人计划”已分5批共引进专家1143人。根据归国待遇的规定:“具有中国国籍的引进人才,可不受出国前户籍所在地的限制,选择在国内任一城市落户。”可是,绝大部分专家都留在了北京。

据海淀区人社局人士介绍,“‘千人计划’还需要配套家属的留京指标,如配偶、子女等。”

另外,2009年5月,《北京市促进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和工作暂行办法》正式颁布。根据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介绍:“在国内从未办过就业分配手续、出国留学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含硕士),学业结束回国两年内可申请北京落户。”

“那么,其他人的机会自然就少了。”海淀区人社局人士介绍说。

“2008年,我为了争取留京指标选择了考研。”小西说,“难道我现在要为了进京指标出国留学?”

“不均不衡”的指标分配

一边是大量指标被“浪费”,另一边是最需要人才的民企和私企却几乎没有指标

虽然小西具有申请进京指标的资格,但实际上,申请成功的可能性却很小。

原因是,进京指标的分配“不均不衡”。

“进京指标多分配给国企和行政事业单位,其次是高科技单位,最需要人才的非公经济,如民企和私企却几乎没有进京指标,所以指标分配一直‘不均’。”北京海淀区人社局相关人士说,“‘不衡’指的是各单位都倾向于选择理工类专业的人才,文史类和艺术类专业的人才落户非常难。”

小西说,学文史类专业的毕业生想进国企和高科技单位非常难。“这些单位文职类的岗位非常少,流动性极小,几乎不可能进去,进去了单位也未必解决户口,而这些单位又是握有指标最多的。”

5月7日,北京海淀区人社局在网站上公布了《海淀区关于2011年非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引进接收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在指标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指标分配要着重参考招聘单位的纳税额、是否为创新型企业等要素。

“从纳税额来看,当然国企能拿到的指标最多,占总数的70%左右,个别单位甚至用不完,有的就浪费了,也有的被非法高价倒卖,这不仅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浪费社会资源,还容易滋生权力寻租和腐败。”该人士介绍说,国企指标多、限制少,甚至还有少量的“引进特殊人才”指标,即没有学历、专业、年龄、岗位等限制的“全自由指标”。

更荒唐的是,“也有一些国企已面临倒闭或已经倒闭了,但仍登记在册,指标就被拿走公开叫卖了。”

据介绍,尽管北京市人社局“三令五申”——“一经发现非法倒卖指标行为,立即取消该企业的指标,并给予处罚。”但现实是,“我们没有人力和能力对所有申请指标的企业进行监控,也不知道哪些企业已经倒闭或面临倒闭的局面,我们只能按照规定每年定期发放指标。”北京海淀区人社局相关人士表示,对于这种问题他们也感到束手无策。

还有部分指标落在了高科技单位。2001年,北京市出台了《中关村(7.17,0.18,2.58%)科技园区接收非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办法》,其中规定对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科技单位的进京指标发布没有限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不同需求,向国家申请进京指标,也不收取任何费用,但一定要提前做计划报批。

“这是另一个混乱区,”北京海淀区人社局人士表示,“一些人才和企业之间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挂靠,没有事实上的工作关系,而户口、档案却在‘空转’。”

相较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则规范了很多。“这些单位有编制的限制,所以空出的岗位、人数都很好统计,再加上都是统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所以结果比较透明,避免了‘暗箱’情况。”

由于指标集中在少数单位手里,那么选择人才的标准也由“少数单位”决定。上述人士介绍说:“国企和高科技单位一般都选择计算机、通信、工程、管理等理工类专业的人才,行政事业单位比较多样化一点,但普遍看来,文史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的人才落户是比较少的。”

小西所在的研究生毕业班中共有23人,其中18人为“非北京生源”,目前确定了工作单位的只有5人,“都是解决户口的。”小西感慨说,“悲喜交加啊!”

“喜”容易理解,解决了北京户口无疑是好事一桩,省去了不少后顾之忧。但为何又“悲”呢?

“只有两个同学是考上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工作不错,待遇也过得去。”小西摇了摇头。

另外三位同学为了解决户口使出了浑身解数。一个当了大学生村官,“在京郊一个贫困县的街道办事处,做宣传工作,月薪1200元,落户时间不定。”还有一个进了某部委的官方网站,“在丰台郊区做编辑工作,月薪2000元,至少工作五年才给落户。”最后一个进了密云的一家高科技单位,“做内刊,月薪1800元,工作五年落户。”

以2010年北京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9073元计算,这三位同学的收入均未过平均线。

“很多同学都为了落户北京而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了喜欢的工作,也放弃了最珍贵的青春。”小西说,“如果还能选择,我一定要学理工类专业。”

北京海淀区人社局人士告诉记者,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里明确写道,“优先解决好符合首都发展需要的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的落户需求”。

“那我们学文史类专业的就不符合首都发展需要,不是人才了吗?”小西很困惑,“北京不是全国文化和政治中心吗?不仅需要经济发展吧?”

“破纪录”的地下交易

8万~30万的高价“指标”,真伪难辨,后患无穷

因为进京指标在今年格外的“稀缺”,所以地下交易越发的猖獗和暴利。


随着毕业时间的临近,很多“叫卖”北京户口的帖子频繁出现在校园BBS和各大网页上。

“高新技术企业,可为应届毕业生办理北京户口,拿到接收函确认后付款,计算机、通信专业优先,违约金8万?15万。”看到这一颇令人动心的帖子后,小西立刻致电给这位自称是“北京某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卖家。

“计算机和通信专业8万,其他理工类专业12万,文史类专业不一定能办成,办成就15万。”

他介绍说,很多公司每年都有多余指标。“闲着也是浪费,公司就卖了给职工做福利,大头都是上缴公司‘小金库’的,我只赚1万。”

而且,他再三强调,“专业不同价格就不同,理工类专业肯定能办成,一般一周就能办好,最多不超过半个月,可以拿到进京指标接收函后再给钱。”他介绍说:“每年我们都办六七个,从没有失手过,都是办完户口半年内就离职了,甚至有的就没来过公司,纯粹挂靠。”

他还简单介绍了办理过程:毕业生提供就业推荐表、成绩单和四级证书等相关材料后,公司会出具进京指标接收函,毕业生持接收函到毕业生分配办公室签订个人、学校、接收单位三方协议,然后再拿到留京指标,就可以办妥了。

“不是应届毕业生也没关系,只要学校没有派遣就行,要不你就想办法把档案调回学校去。”他说。

相比之下,一位自称是国企人士的“要求”就少多了:“应届毕业生:理工类10万、文史类15万、艺术类20万。非应届:理工类20万、文史类30万。”

当小西表示价格太贵时,他很不屑地说:“非应届在别人那根本办不成,我们是大型国企,有‘引进特殊人才’的指标,而且今年指标少,价格已经‘破纪录’了,越往后越难办,价格会更贵。”

“很多单位都卖指标,人社局的人也知道,可是查不出来也管不了。”但小西提出是否会被查出的疑虑时,这位“国企人士”打了包票。

小西告诉记者,上一届的师兄师姐确实有好几个人都靠“买指标”解决了北京户口,但今年价格翻了两番,同学们都很犹豫。“不过这个月肯定会有人买的,因为靠找工作解决户口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

所以,“还是‘买’划算,不影响自己的发展,不耽误青春。”小西算了笔账,“如果找个不错的工作,月薪在8000以上的,两三年不就把‘成本’捞回来了?”

对于“非法交易”,北京市海淀区人社局一位相关人士提醒说:“这里面骗子非常多,还有一些黑客或非法交易者能够修改公安局户口登记,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档案手续,这种‘户口’是无效的,甚至会给购买者以后的工作协议和社保带来麻烦。”

但是,面对越发严峻的“落户形势”,铤而走险者将越来越多。“毕竟只有这一次机会,不是应届毕业生,再办就更难了。”小西边说边记录下所有的“卖家”电话,“我必须解决户口问题,否则以后房子、车子、孩子、养老……后患无穷。”

已经29岁的小西本打算今年年初买房,年底完婚。可是,随着“限购政策”的出台,小西的婚房成为了泡影。“我男友才工作两年,三年后才有资格买房,我都32岁了。”小西说,“当初我爸就非要让我找个北京户口的男孩,我没听,这下好,买不了房我爸就更不同意了。”

“户口意味着安全感,这句话真的很对。”小西颇有感触地说。

对话“户口贩子”

“我们这‘行’风险不大”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马维辉

户口是如何被倒卖的?得到北京的户口,有哪些灰色的门道?为了解更深的“行业内幕”,本刊记者以“急于办理北京户口”的身份,与一位资深的“户口贩子”在网上展开对话。

记者:现在的户口价格是多少?

户口贩子:你上(百度)“北京户口吧”去看看,花上百万买个户口的人大有人在。北京户口已经不是钱的问题了。如今的行情,给小孩购买北京户口,30万是起步价,还要看有没有名额。因为北京户口是有名额限制的,一年3万~5万不等。这样一来,最好是你自己有关系,又舍得花钱,我才接你这单。要不然就是你有亲戚是北京户口,也可以想办法挂上去。

记者:你们最近“生意”挺忙的吧?

户口贩子:我们不乱搞,一个月就接五六个单(记者注:其QQ签名里写的却是“大量接单中”)。一个月弄几十个的那是害人害己。到时候(出了事),关系渠道都得断,一批领导还下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路不能断了,钱慢慢赚。(一个月)赚个两三万就知足了,稳稳当当的也不费什么劲。

记者:风险大不大?

户口贩子:我们这“行”风险其实也不大,就是怕断了渠道。如果被抓到,顶多算个小额行贿,也没直接证据。只要不遇上在逃的人 ,其他情况都没有问题。

北京最大的销售假进京户口案

2009年6月22日,北京市海淀法院以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判处富长宁等4人有期徒刑3~5年。据法院调查,富长宁伙同北京市人事局车队司机付长利、首都医科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张锡长等人,利用过期的报户口介绍信和“派遣证”等,先后办理了92份假北京户口,获利100余万元。

中国“户口史”

西周时期——掌握自然变动

西周时期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男孩满8个月、女孩满7个月以后就要向司民登记造册,每年的出生和死亡人数都在司民的册子上予以统计,并每隔三年核查一次,主要目的是掌握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春秋战国时期——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治安

战乱繁多、社会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起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齐、越、楚、卫、秦等国实行“书社制度”,就是将家长或男丁的名字写在版图上,放在土地庙里,以便按照户数的多少及各户的情况,来平均赋役负担。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实行“什伍连坐”的户籍管理办法,不仅要登记户口的姓名,连其身材高矮也要记录在册。

秦汉时期——核实赋役、收税

秦统一六国后为控制百姓实行“什伍连坐”的办法,户籍中不仅要记载户口姓名,还要登记年龄、土地、财产等情况,以便收税。

汉继承秦,并创造出“案户比民”的户籍制度,每到8月,全国百姓扶老携幼,前往县府,聚集廷中,接受主吏验阅,主要目的是为防止逃役。

魏晋南北朝时期——确保财政收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户籍制度实行黄籍、白籍制,黄籍记载服役年龄的人口,白籍则是为侨居江南的北方流民所设立的临时户口。东晋南朝时期,百姓为了躲避战祸频繁迁徙,朝廷害怕人口流动太过频繁影响财政收入,便实行了“土断”(流民入所在地户籍)来清查隐匿漏户,确保全民纳课服役。

隋唐时期——巩固统治

隋唐时期实行“输籍之法”,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颁布到各州县,以三百家到五百家为一团,依定样确定户等,写成定簿。这种户籍管理实行后,大量隐漏、逃亡的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社会群体关系被逐渐明确和稳定下来。

宋元时期——分类赋役

宋朝时期户口每三年编造一次五等丁户簿。宋太祖还下诏实行了“本贯应举之制”,要求考生在户籍所在地参加科举考试,套用现在的话说:禁止高考移民。

元朝实行“诸色户计”,也就是按职业划分户籍类型,分为一般民户、军户、站户、匠户、盐户、儒户等十几种,因为不同职业要承担不同的赋役,所以,百姓一旦定籍就不能轻易换工作了,只能世袭其业。

明清时期——防止叛乱

明清时期禁止自行迁徙,为了把人口束缚在原籍,明清的户籍和元朝一样,仍按职业划分,但更加细致、严格,要登记籍贯、丁口、年龄等,还编号、盖章防止出现“假户口”。并由五年一审,改为三年一审,直至“岁记”(年审)。

新中国成立后:

第一阶段:1949—1958年 自由迁徙期

1954年,中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1956年、195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国家连续颁发4个限制和控制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文件。

第二阶段:1958—1978年 严格控制期

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户籍管理制度确立,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

1963年,依据是否拥有计划供应商品粮,中国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标志着二元化社会经济体制影响下的户籍管理二元制的正式确立。

1975年,宪法正式取消了有关迁徙自由的规定,此后一直未恢复。

1977年11月,规定每年从农村迁入市镇的“农转非”人数不得超过现有非农业人口的1.5‰。

第三阶段:1978年后 半开放期

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

1985年7月,《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颁布,允许暂住人口在城镇长期居留。

1985年9月,作为人口管理现代化基础的居民身份证制度宣布实施。

1985年11月1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暂住人口户口管理的规定》,要求凡从本市行政区域以外来京暂住人员,均应向暂住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暂住登记。其中十六周岁以上(含十六岁)暂住期拟超过三个月的,必须申领《暂住证》。

1992年8月,小城镇、经济特区、开发区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制度。

1994年,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三种管理形式为基础的登记制度,并逐步实现证件化管理。

1995年7月,施行《北京市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 一是“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首都城市功能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承受能力,提出务工经商人员总量控制要求”。二是维护北京社会治安。三是缓解就业压力。

1998年7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解决了新生婴儿随父落户、夫妻分居、老人投靠子女以及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房、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等几个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2001年3月30日,国务院批准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各地纷纷宣布进行“取消指标限制、实行准入制度”、“打破城乡界限,实行城乡户口登记一体化”等户籍改革。

2001年9月2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外地来京投资开办私营企业人员办理北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在北京市投资开办私企的外地来京人员,可依本办法申办常住户口。

2003年8月14日,北京市公安机关推出便民利民措施,北京户籍政策放宽,未满18周岁者都可随父落户。

2005年3月, 《北京市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退出历史舞台,对外地来京人员在务工、就业、经商、房屋租赁、卫生防疫等方面的限制被取消,政府对其实行与北京市民一视同仁的管理和服务。但暂住证、生育证制度继续被保留。

2006年9月,实施《关于实施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的若干意见》,发放北京“绿卡”。凡是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方向及产业规划要求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外国(地区)、外埠在京设立的非法人分支机构,都可以为外地员工申请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凡持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外地人可享受北京市民待遇。

200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中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到2020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将基本建立。

2009年1月,北京市公安机关对北京市流动人口比照本市户籍人口实行趋同化管理,暂住证的办理实行自愿原则。

2011年,北京市研究实施居住证制度。

(部分史料整理自陆益龙著《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2003年商务印书馆)

北京户口有多“实惠”?

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为治理交通拥堵采取了“摇号购车”的政策,其中规定大陆非京籍人员只有持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及“持本市暂住证明且连续五年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和个人所得税的人员”才有资格参加摇号。

今年2月17日,北京市公布了“国八条”楼市调控细则,根据规定,“在北京没拥有住房且连续5年(含)以上在北京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的非北京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京籍居民限购两套住房,并可根据收入、住房等条件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障房。

北京是国内拥有教育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相对很多省份,国内高校对北京户籍的高考考生录取分数线偏低。

养老

如果非京籍在京人员在没有工作单位或已退休的情况下,部分省区要求回户籍所在地办理医疗保险、退休金等手续。北京户籍居民的医疗保险和退休金比外地略高,北京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居全国首位。

2011年部分地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比较(人均)

北京 2268元/月

广东 1738元/月

天津 1700元/月

江苏 1623元/月

获得北京户口八大正常渠道

考公务员、事业单位(部分)、进入大型央企的重要岗位、随军等,由国家人事部解决户口问题。

应聘有进京指标的国企、高科技单位、高校等单位的部分岗位,由工作单位向北京市人社局申请解决户口问题。

考取能解决北京户口的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社工岗位,并完成工作年限要求。

出国留学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归国两年内找到接收单位,由留学生服务中心办理集体户口。

在京工作的博士后可不受指标限制落户北京(随迁家属需办理手续),由国家人事部办理集体户口。

夫妻投靠办理:投靠人具有北京户口,年满45周岁,且双方结婚满10年;投靠人超过45周岁不超过55周岁的,双方结婚应满5年;超过55周岁的,双方结婚应满2年。

子女投靠父母在京入户,投靠人为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符合北京市计划生育政策,父或母户口在京,有合法固定住所。

符合“千人计划”、“留学生归国创业计划”、招商引资计划等北京市所规定的“特殊人才”的落户要求。

本文关键词:北京,户口,指标,叫卖

【发表评论】 共有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