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群来自深圳某中学的教师职工,先后来到塘厦镇林村社区考察在售的楼盘,准备在这里购置房屋。吸引他们聚集此处的,正是赣深高铁要在塘厦林村设立站点的消息。这条高速铁路修通后,从塘厦林村出发到深圳,将只需要十几分钟时间,往来莞深两地之间工作生活将更加便利。
一条高铁带动一座城。在莞深融合发展趋势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一条连接两地并向更广阔内地延伸的高速铁路,使得临深片区的区位优势再次“加码”,也为未来区域资源优化配套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新的推动力。
民间普遍看好“高铁经济”前景
东莞市新划设的东南临深片区,范围包括塘厦、清溪、凤岗、樟木头四镇。发展定位为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对接深圳“东进战略”,承接深圳创新资源和现代产业外溢,做强先进制造和新兴产业集群。其中,赣深高铁塘厦站地区被确立为东南临深片区发展先行区,同时也被寄希望成为未来引领片区发展的“引爆点”。
赣深高铁项目总投资641.3亿元,从江西赣州出发往南通向深圳,新建正线全长436.4公里,共设14座车站。东莞段仅在塘厦林村设站,暂定站名“东莞南站”,这也是高铁进入深圳前的最后一站。
“高铁站选址最终确定在林村,对我们社区是非常大的利好,现在所有居民都盼着高铁早日通车。”塘厦林村社区党工委书记李喜欢向笔者表示,过去林村以高速公路为界,东西两侧发展差别明显。高铁站所在的西部地区几乎是一块“处女地”,未来高铁站落成以后带来大量人流、物流,无疑也将推动社区土地的增值,带来更多商机。
和林村居民一样兴奋的,还有众多“闻风而动”的外地客商。李喜欢表示,赣深高铁站落户塘厦一年时间里,已经有十几拨外地客商前来调研和洽谈合作,希望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这也显示出民间对未来“高铁经济”的普遍看好。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塘厦提出了“一城两园三区”的发展思路,对镇内功能分区进行了布局,其中北部高铁综合服务区,就是结合赣深高铁所做的战略规划。塘厦规划房产管理所所长邹承辉表示,塘厦目前正在加快交通网络对接规划,带动周边城市配套建设,将北部高铁综合服务区打造成为拉动塘厦经济的新引擎。
加速“城市流”向临深片区汇聚
作为一条纵贯半个中国腹地的高速铁路,赣深高铁东莞南站的意义显然并不局限于所在地林村。在东莞市新的六大片区规划中,塘厦高铁站地区作为东南临深片区唯一的先行发展区被单独提出,也从侧面显示了东莞市委、市政府对高铁拉动区域发展能力的期待和信心。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认为,现代城市发展离不开人流、物流、信息流、科技流、文化流五大“城市流”的汇聚,如果“城市流”的流动加快,流量增加,城市也就获得相应的发展。其中,“人流”是最关键的因素,而高铁的作用恰恰是为城市带来人流。
赣深高铁作为一条南北之间的大通道,使得东莞与香港、深圳、北京等地快速连接在一起,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调动资源,“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人力,东莞转型发展的底气会更加充足。”
高铁落户塘厦后,初定将从地铁1号线修建一条支线与高铁对接,工期有所提前;再加上赣深高铁东莞段预留的松山湖支线和南沙高铁支线,未来塘厦将有望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从而改变东南临深片区原有的对外交通格局。
周边镇街抓住这一机会,纷纷提出了对接高铁的计划。清溪镇提出,“十三五”期间将协调优化赣深高铁塘厦站、虎龙城际与两条市内轨道交通的空间布局,力争使清溪成为东莞承接深圳辐射带动以及深圳实施“东进战略”的桥头堡。
作为目前拥有东南片区唯一火车站的樟木头,对赣深高铁的感受或许更加直接,“构建大交通体系”已经被纳入未来五年工作之中,其中就包括加强赣深高铁塘厦站和镇内主要交通节点的接驳。
而凤岗镇则从区域合作着眼,提出加强沟通协作,推动山区片一体化和产业、交通对接,围绕“对接深圳现代产业发展集聚区”的定位,主动承接深圳人才、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等转移。
高铁建设呼唤产业结构多元化
其实,东莞南站并非东莞境内唯一的高铁站。作为东莞第一座高铁站,虎门高铁的建设运营经验,从很多方面为东莞南站提供了借鉴,其中不乏一些弯路和教训。
虎门高铁站正式启用后,随着途经列车班次增多,接待旅客逐年攀升。当初设计客流量为3000人次/日,实际最高峰时曾超过1.8万人次/日;加之站场及周边的交通配套承载能力跟不上旅客出行需求,拥堵塞车成为常态,一度被旅客称为“中国最差最乱的高铁站”。
“现在乘客都讲究体验,换乘是否舒适、交通是否便利,都会影响乘客对出行站点的选择。”邹承辉表示,东莞南站规划设计单位与虎门高铁是同一家,这次在规划上会特别注重与周边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
邹承辉举例说,在构想中,东莞南站希望将地铁接入高铁站内,换乘通道、候车区、站台等都集成在一栋建筑内,最大程度提升乘客换乘体验。
与此同时,由于地处广深两大都市之间,以往广深之间相互连接的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甚至高速铁路,都会过境东莞,然而人流、物流却大多“过而不留”,交通网络为城市发展输送资源的“引流”作用并未充分显现,未来的东莞南站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困境。
“真正让高铁客流过得来、留得住,关键是要在高铁站周边形成有吸引力的城市载体,前来务工、投资、旅游、就医甚至观看球赛的各种旅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的场景。”胡刚表示,这就需要临深地区产业结构更具多元性,除了制造业,还要发展旅游业、高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文化上也要更加包容开放。
承接深圳资源需创造新优势
东南片区担负着承接深圳创新资源和现代产业外溢的重任,视角回到莞深融合上来看,仅靠一条高铁显然还无法建立起绝对优势。塘厦经信局针对本地28家深圳转移企业所做的调查显示,转移企业选择落户塘厦的首要原因,就是毗邻深圳的地理位置;而排在第二位的原因是看中交通的便利,占比近四成。
随着赣深高铁的建设,沿线的惠州、河源等地区位条件得到优化,依托深圳发展的诉求也更加强烈,以往距离较远的河源已经提出了“深河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东莞临深片区面临着更多区域外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东南片区亟待建立起本地区吸引深圳外溢资源的新优势。
东南临深片区瞄准的主要是深圳创新资源,其中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但从上述转移企业的反馈来看,近半数的企业认为在东莞本地招聘研发人才,难度要高于深圳。此外,职工子女在莞就读、公共交通出行、休闲娱乐设施、卫生医疗设施、环境卫生等,都是深圳转移企业希望获得改善的突出诉求。
在东莞某医疗器材生产企业从事技术工作的阿洋(化名),最近就准备离开东莞到一家深圳企业工作。阿洋表示,城市生活相对单调,发展机会较少,是促使他离开的原因之一。
虽然赣深高铁为临深地区强化了距离优势,但如何提升社会软环境,尽快实现莞深两地在社会生活、产业层次、文化氛围、基础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对接,依然是临深片区急需面对的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