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伟 通讯员 孔祥文 于承军
在京沈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现场,铁路部门首次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高铁建设全流程关键节点的实时管理监控。“信息化+高铁”,产生了中国高铁智能化建设的化学反应。
“有了这个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支撑,高铁项目就不可能出现‘豆腐渣’工程,每一个建设的关键环节,从施工过程到检测、验收都有记录监控,可追根溯源,质量有了保障。”中国铁建二十二局集团京沈铁路客运专线辽宁段项目部经理曾见说。
在京沈铁路客运专线辽宁段TJ-13标段蒲河特大桥,TJ-13标段的两公里先导段刚刚施工完成并评估通过。中国铁建二十二局集团四公司工区桥工队队长李剑表示:“先导段采用的CRTSⅢ型轨道板是我国唯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砟轨道板。在这个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板里,藏的是一个真正的‘中国芯’。”
在中国铁建二十二局集团苏家屯板场,场长刘树祥拿出一个5厘米长的蓝色塑料小盒说道:“这就是轨道板的‘芯片’。它的功能有点像我们的身份证。”刘树祥说,这种具有读写功能的电子芯片,也叫电子标签,寿命长达60年,“在轨道板60年的生命周期里完全可以持续使用,但为了防止万一,我们在每块轨道板上都安装了两块电子标签。”
“这个‘身份证’是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就埋到板内的。”刘树祥告诉记者,芯片安装完成后,工作人员再用读卡器将它“激活”,“一旦芯片被激活,便立刻会‘联网’,接入‘CRTSⅢ型轨道板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此前高铁线路的轨道板如果出现问题,检修单位工作人员需要人工手动查询这块板的‘档案’,而以前大多数的‘档案’都是纸质版的,查询起来十分不便。有了‘身份证’,将来京沈高铁的轨道板如果出现问题,检修人员只需通过读卡器扫描一下芯片,就能立刻读取出轨道板的原有信息。”中国铁建二十二局集团项目部常务副经理钟享华说。
“现在,我们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导入的数据,实现了对现场施工情况的实时监控,使工程质量更有保障。”中国铁建二十二局集团项目部总工程师白净说,更重要的是信息化管理平台将有利于提高我国无砟轨道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对中国铁路“走出去”将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