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盛光祖在吉隆坡表示,中国铁路具有参与隆新高铁项目的强大实力和综合优势。
众所周知,自2013年以来,“中国高铁”已是国家领导人出访的新外交名片,而随着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亚投行成立,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高铁,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出海,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认知。
事实上,高铁出海,中国已经部署多年。早在2009年,中国就正式提出了高铁“走出去”战略,并确定了3条高铁的规划——中亚高铁、欧亚高铁和泛亚高铁。而2016年被称为中国高铁“走出去”元年,深耕海外市场多年,中国高铁的版图已经扩展到了亚、欧、非、美等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并与日本等老牌高铁强国分庭抗礼,甚至技高一筹。中国高铁用“实力”正将全世界编织在一起。
中国高铁在海外高铁项目中能屡屡中标,靠的完全是中国高铁的硬实力。
首先,中国高铁的胜出在于其技术、设备、建设、实践、管理等综合“硬实力”。尽管中国的高铁起步晚于欧洲、日本等,但中国在高铁方面的实践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多,从建成京津城际高铁,到横贯东西南北“四纵四横”高铁干线网络初步成型,中国用时不到十年,其显著的成效世界瞩目。在装备上,国产CRH300动车组已经在世界等级最高的京沪高铁上运行4年多,曾创下486.1公里世界高铁最高运营时速。在技术上,中国为应对复杂恶劣天气与地理环境,自主设计高寒动车组、防风沙动车组、耐高温高湿动车组。而在成本控制上,中国高铁平均造价为1亿到1.5亿元人民币每公里,仅相当于海外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更不用说,一直以来中国所具备的在基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其次,中国高铁的胜出在于“中国”的标签。无论从科技层面,还是从效率层面,中国高铁的建设已经渐入佳境。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高铁技术迅速进步,而且由中国南车研制的CRH380A车型,被认为是真正的自主创新,也是中国唯一能出口的高速动车组型号,并且通过了美国知识产权局专利鉴定。可见,高铁被认为是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一枚重要品牌。
无可否认的是,中国高铁作为中国品牌正在“走出去”,而且前景广阔,然而其面临的困境和不足依然凸显。
毕竟,中国高铁发展只有短暂的十年,面对传统高铁巨头对国际市场话语权的把握,我们的技术标准如何尽快国际化是目前最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而且,中国高铁企业纷纷谋求扩充海外市场份额,触动了传统高铁巨头的奶酪,这必然会引起竞争对手的高度关注和运用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手段实施的竞争遏制。中国这位后起之秀,要面临的竞争不容小觑。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高铁企业会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用“中国制造”的钢铁动脉在各个大洲延伸,用“实力”将全世界编织在一起。(巴山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