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货改的萌芽已经开始慢慢的和外界进行光合作用,正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亦步亦趋。任何一项改革的进程中,都有鲜花,也有冷言,这本来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副产品”。铁路货改的思路从朦胧走到清晰之后,对于其中“前店后场”式的营销方式,很多人站在不同的立场给出了自己的声音:把所有东西都往一个筐子里塞,亦或是扮演自己不熟悉的角色,铁路在走怎样的多元化道路,很多人对此抱以观望。
作为运输企业,铁路在市场的主打产品自然是位移。以往吃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饭,裹挟着“铁老大”的往日余威,似乎总有着对于市场经济油盐不进的自信。但在由电子商务领衔的物流升级时代,铁路已经感觉到自身份额从被蚁食,到鲸吞的步步惊心。如果说堡垒都是从内部松动的,那铁路却是被外部倒逼着去转变、去改革,而这种改革方向,就是需求一种非野蛮式的生长模式。
“前店后场”式的方案推出,从一开始就有“只是看上去很美”的质疑。在所谓的一体化营销方式,能否从货源上游方面,用自身并不擅长的嘴巴去抢夺传统物流公司的市场份额,以寸之短攻尺之长,胜算如何?从市场经济的本质来看,在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的总框架下,任何填补短板的行为,都是种自我潜能的挖掘。从其他物流公司“虎口夺食”,确实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服务体验为王道的当下,很多企业和物流公司已经形成了默契关系,在这样铁板一块的格局里,如何钻出一道生存裂缝?
说起来很残酷,市场圭臬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可以看到铁路“前店”突围成功的案例中,价格诱惑永远是块让人无法拒绝的敲门砖。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是任何企业都会打的小算盘,就这点看来,他们的确没有理由拒绝铁路抛出来的惠价橄榄枝。铁路看起来有点像赶鸭子上架般,去主动和货主打成一片,是否跑偏于现代企业所要求的专、精、细?
铁路嘛,本来好好的搞好自己的运输便可,却还要在营销领域试水,这种“大象跳舞”的主观印象,多少会引来东施效颦的质疑。其实说来,去市场要份额的营销,对铁路来说并非一块陌生的试验田。在市场的洗牌过程中,笨鸟后飞的案例并非没有。在有货的地方,经常会看到“逐利而来”的铁路抢货人,当然,现在他们的新身份是“货运代表”。这种脱胎于电信客服代表的“他山之石”,能否攻下货运市场上的玉,只能让市场来给予最终的答案。而铁路此时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向猫学习的老虎,尖牙利齿都在,至于何时学会上树的本领,除了市场这个“丛林”外,谁也无法给出明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