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市场经济是个出色的导师,让出生两个多月的铁路总公司,学会从两条钢轨上探索全新的“生意经”,真正投入市场中去学习生存。
其实,现代化物流企业的蓬勃发展,在铁路的眼皮底下已经悄悄持续好些年了,或许是因为“500公里内靠公路,500公里外还得靠铁路”的观念根深蒂固,铁路对崛地而起的物流企业看在眼里,却没有急在心上。而运输市场的竞争,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别的企业早早转变了观念,使出浑身解数闯市场,门槛低,服务好,自然受货主青睐。眼看近年来铁路货运市场持续低迷,特别是大宗货物的用车量大幅下降,但是反观全社会物流却出现较大幅度增长,铁路终于按捺不住了,明明有优势,怎么肥水都流到人家田里去了?
于是,铁路痛下决心进行货运改革,力求重新夺回流失的货运市场份额。这次改革,也确是铁路“刮骨疗毒”的勇气举措,实行运力配置和计划在网上全部公开的阳光操作,直接击中倒卖车皮谋利的要害,减少了权力寻租空间,开启了铁路货运公开透明的全新时代。
虽然公众都希望铁路货运改革能尽快达到预期的目标,但就目前改革面临的困难来说,制定长期的“路线图”,坚持循序渐进的改革,或许是更为务实的选择,好比攀登陡峭的山峰,不把缠住腿脚的藤蔓扯掉,是登不上顶峰的。
首先,铁路货运改革不是简单的管理体制改革,而是企业体制和运营模式的改革。它涉及到铁路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影响因素很复杂,不是提出一两个指导意见就能实现的工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去年9月起,铁路已经建立了一些体制机制,搭建了货运电子商务平台,但也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覆盖所有铁路货运的电子商务系统也需要时间来渐进完善。
其次,市场经济下优胜略汰,适者生存,运输企业之间竞争愈演愈烈。但越想出成绩,就越要沉住气,此番铁路货运改革如果采取冒然激进的做法,不按相应政策的逐步推进,则很可能会使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前功尽弃。
再者,即便货改带来了铁路货运的“回暖”,铁路自身运力的承受能力是否能与之匹配?大多数货主对旧体制下铁路货运的印象,是否光靠简单的宣传就可以扭转?同时,我国现行的交通运输法对于调整各运输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竞争的良性循环,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间。这些问题都直射出铁路货运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铁路货运改革也不是今天喊口号明天就能成功的,而是应该在各种利益关系的博弈中谨慎权衡、稳步前行,对此,我们既要充满信心,更要有足够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