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多年冻土地段最长的铁路——青藏铁路实现安全稳定运行6年多,累计运送旅客5000多万人次,运送货物2亿多吨,促使青藏两省区经济发展保持了年均10%以上增速。这条犹如吉祥“哈达”的雪域天路把青藏高原与祖国内地紧紧相连,正在助推青藏高原成为中国西部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青藏高原旅游业“井喷”式发展
“出国容易进藏难”,这一度是青藏高原交通运输环境的真实写照。2006年青藏铁路的通车打破了制约青藏高原旅游业发展的交通“瓶颈”,促使青藏两省区的旅游经济“井喷”式发展,并带动了餐饮、住宿、休闲、零售等服务业快速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青藏铁路开通运营6年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由2005年的180.06万人次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86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由2005年的19.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97.06亿元;青海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350亿元。
随着大批游客进藏旅游,青藏两省区的旅游、餐饮、零售等第三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青藏铁路沿线农牧民家庭旅馆、藏式餐馆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过去祖祖辈辈以传统农牧业为生的农牧民们开始兴办运输公司、开家庭旅馆、做导游,吃上了“旅游饭”。
1999年开设西藏第一家农民旅馆——“拉孜县农民旅馆”的顿珠说:“青藏铁路还没开通前的那几年,游客不多,旅馆生意一直不是很好;自铁路开通后,游客人数猛增,比过去翻了好几番,旅游旺季房间都会爆满。”
随着旅游人数的逐年增加,青藏两省区的旅游产业迅速发展。青藏铁路通车前的2005年,西藏仅拥有旅游星级饭店和定点饭店150家,而到2011年底,西藏拥有各类旅游企业达1363家,全区旅游从业人员达23.64万人。
带动青藏高原特色产业实现质的飞跃
青藏铁路公司主管运输的副总经理苗肖华介绍,为了带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铁路通车后,青藏铁路公司“最大限度挖掘青藏铁路巨大发展潜力,最大限度发挥青藏铁路强大辐射作用”,加大青藏高原特色产业、旅游业、优势矿产业等领域的运输合作和交流,有力提升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目前,青藏铁路全线已经建成西宁甘河工业园区、柴达尔新建线路区域煤炭运输等经营基地和战略装车点18个,整列装车比重达到了60%以上,工业盐、钾肥、纯碱、煤炭、铝锭、铁矿粉及地方特色产品的整列装车、整列发车、路企直通和快捷货运班列优势已日益突显。
苗肖华告诉记者,通过优化物流功能布局,兴建货物中转基地,建设铁路内陆港,实现管内一批综合产业物流园区生产型专用线专项改造,青藏铁路已经成为西藏重点实施的“特色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开放带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青海大力实施的“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的强大动力支撑。
据统计,截至2012年7月31日,青藏铁路公司累计运送旅客5426.9万人次,运送货物24989.8万吨。客、货运送量由2006年的648.2万人次、2491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1060.2万人次、5164.3万吨,年增长率分别为10.3%和15.7%。
在青藏铁路强大的货运能力、低廉的运输价格和便捷的运输方式的带动下,青藏高原的资源优势正逐步向现实的经济优势转化。青稞啤酒、高原矿泉水、牦牛肉制品、藏香藏毯……如今,越来越多的西藏特色产品通过青藏铁路走下高原,走向世界。
统计数据显示,自青藏铁路通车后的2006年至2011年,青海省GDP由641.05亿元增长到1622亿元,西藏自治区GDP由342.19亿元增长到605亿元,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
西藏自治区铁路办主任巴桑说:“青藏铁路提高了西藏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了藏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了这条大动脉带来的新变化,青藏铁路已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倍增器’。”
科技创新成就“世界一流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以来,青藏铁路公司坚持观测和研究高原多年冻土变化规律,采用主动降温措施确保冻土路基稳定,使通过该区段的列车跑出了100公里/小时的高速;积极引进铁路综合专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行车调度指挥系统、车地无线通信和卫星定位车载信号集成列控系统等先进手段,实现了铁路运输调度指挥及管理的远程化、信息化、智能化。
“通过技术创新,充分利用道岔自动融雪装置和大风、行车、安全综合预警及信息视频监控系统等新技术设备保安全,持续开展安全标准线建设,青藏铁路全线设备优良率连续保持在96%以上、合格率达100%。”苗肖华说。
据介绍,目前,青藏铁路正推进由单线向双线电气化转变,由内燃机车向电力机车牵引转变,由普速向提速转变,由常规向重载转变,由路网末梢向区域枢纽转变的发展步伐,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扩大运能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