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将要迎来甲子生日的东航,成为了一家年运输上亿人次旅客的“日不落”航企。与此同时,东航的主基地——上海虹桥、浦东两大机场,也实现了年旅客吞吐量上亿人次,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机场群。东航与主基地的共同成长,正在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国家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配合发展所需,“东亚第一机场”圆梦安全夜航
1957年1月,东航前身民航上海管理处飞行中队首开航线时,使用的是上海龙华机场。1917年开始建设的龙华机场,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以当时领先全亚洲的运量成为闻名遐迩的“东亚第一机场”。但在那个年代,龙华机场落后的基础设施使之在航空安全方面多有软肋,夜航安全条件比较差,导致事故频发。虽然当时的民航当局承诺改善龙华机场设施,并开展了改造建设,但龙华机场夜航设备却始终未能得到完善。
随着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民航上海管理处飞行中队的开航,航班任务逐渐增加,飞行队伍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这支机队有了夜航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从1958年开始,民航上海管理处对龙华机场进行了新一轮建设;次年,龙华机场主跑道整修工程、夜航灯光设备安装工程、近距归航台工程等相继完工投入使用,龙华机场开始接受夜航飞机降落。上海机场提升夜航安全保障能力的梦想终于伴随航班和机队的发展而同步实现。
1963年,我国与巴基斯坦签署通航协定。由于龙华机场临近市区,难以进一步扩容,为迎接中巴通航,上海虹桥机场由军用转为民用,实施了相应的改扩建工程,从民航上海管理处升格而来的上海管理局也将机队运营逐步迁至虹桥机场,至1966年,全部航班完成转场。
从此,这支机队以虹桥为主基地逐步壮大,在改革开放之后更进入了高速成长的新阶段,虹桥机场也同样成为我国主要的民航机场之一。
从虹桥到浦东,探路民航改革发展
1987年12月24日,根据中国民航体制改革的要求,原先监管部门、机队、机场一体化的民航上海管理局,分设为民航华东管理局、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和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次年6月25日,经过半年的内部试运营,东航正式对外开业。由此,东航与机场开始共同探索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合作,服务民航事业改革创新与持续发展。
1999年,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建成启用,上海成为全国首个拥有两座大型国际机场的城市。作为主基地航空公司的东航,也进入了一市两场发展的新阶段。
一家主基地航空公司,面对同城的两座大型机场,如何发挥两场不同优势?东航与机场不断互动探索,逐渐厘清思路,将蓝图转化为成果。在浦东机场,与其国际门户的定位相呼应,东航积极开辟国际远程航线,通达欧亚美澳,并以国内航线网络输送客流,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枢纽节点。而在虹桥,与机场自身的“精品”定位相呼应,东航旗下虹桥—北京、虹桥—广州、虹桥—深圳、虹桥—昆明、虹桥—西安、虹桥—成都等快线、准快线的精品建设不断升级,客舱服务、餐食、机供品也日益打磨完善、精益求精。
围绕上海两场的区位特点,东航的航空产品更是不断丰富。2010年,虹桥T2航站楼竣工投用,与虹桥火车站、虹桥长途汽车站等一道构成亚洲最大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东航迅速推出空铁通、空巴通产品,充分发挥虹桥枢纽出行方式多样的优势,积极吸引各地客流,支持虹桥辐射长三角腹地。伴随多条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道路的通车,浦东机场的陆侧交通也不断完善,东航同样设计推出了浦东机场空巴通,吸引长三角等地旅客、尤其是国际远程航线旅客到浦东机场搭乘航班。
2009年,《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正式通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再度提速。也是在这一年,东航与同城的上海航空联合重组、携手出发。环顾全球各地,一家强大、优秀的主基地航企与一个卓越的国际航运中心、世界级的航空枢纽港素来密不可分,达美航空与亚特兰大、汉莎航空与法兰克福、阿联酋航空与迪拜……莫不如是。重组后的东航有着同样的机遇、更担负同样的使命。
面对并存的使命与机遇,东航以上海为核心的枢纽型全球航线网络近年来迅速扩容。马德里、阿姆斯特丹、布拉格、圣彼得堡、布里斯班、奥克兰、芝加哥等众多洲际航点陆续开航,并打造了浦东机场每天“四进四出”的国内航班波,与国际远程航班有效衔接。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国际活动期间,东航更作为活动的合作伙伴与机场无缝衔接、深入配合,共同完善空中通衢、赢得广泛好评。
2014年、2015年,在主基地航企的有力支持下,浦东机场连续跨上5000万人次、6000万人次两个台阶,出入境旅客人数更始终高居我国内地机场首位,实现航企与机场的双赢。.
主基地航企创新,支撑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伴随数量增长,东航在上海主基地不断提高枢纽品质,推动枢纽建设持续创新增效。
2009年,东航地服开始试点“通程航班”。在浦东转机的东航旅客,能够一次性办理始发站及后续航班的乘机手续,并可在目的站提取托运行李,这是当今最热门的中转模式,也是大型航空枢纽的发展方向。迄今,东航已有37个国内站点、32个国际站点能够始发通程联运航班,进一步加快了旅客流和行李流的中转通关效率,成为浦东机场枢纽中转的支柱项目。截至发稿,今年以来东航在浦东的“通程航班”业务量已达105.8万人次,同比增长21.42%,占其在浦东中转业务总量的42.85%。
2012年,东航得到公安部批准,在国内首家获得试点资格,于浦东机场开展“国际转国际24小时直接过境免边检手续”。旅客当日搭乘东航国际航班进港、随后转机东航国际航班出港,可免办边检手续,通过中转柜台后能够直接到达出发区域。这是目前浦东机场中转最为快捷的流程之一,旅客中转体验得到有效提升。今年1月~9月,东航在浦东的该项中转业务量达433152人次,同比增长40.31% ;其中1月2日“直接过境”办理人数达3780人次,创下该服务开通后的最高纪录。
东航强劲的枢纽服务能力,不仅给自身,也给同属天合联盟的其他航企提供了在浦东机场运营的强大支撑,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引入更广泛的资源。2011年东航加入天合联盟后,与联盟伙伴积极推进枢纽合作,美国达美航空、法国航空、荷兰航空和台湾地区的中华航空这4家天合联盟成员,目前都已经在浦东T1航站楼与东航实现了同楼“天合中转”。旅客搭乘东航和这些航企的航班、互相中转时,能够享受到值机、行李、登机、候机等诸多便利。而借助天合联盟的强大网络,旅客从上海两场搭乘东航航班出发,已经可以通达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的1062个目的地。
2016年,由东航与浦东机场联手确定方案、机场为东航“贴身打造”的浦东T1航站楼中转厅投入使用,旅客只要顺着中转厅标识,就可以像不同地铁线的同站换乘那样,方便地自行登上后续航班。东航在浦东机场的枢纽中转功能得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从今年8月1日起,《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也正式施行,这是国内首部关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地方立法。根据《条例》,上海将加强机场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增加机场容量,以满足航空运量增长和功能品质提升的需要;上海还将采取措施,支持主运营基地在上海的航空公司、支持航空联盟,建设品质领先的世界级国际航空枢纽。东航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新乐章,正在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