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建自贸区,在许多人看来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甚至有人把建自贸区与当年设深圳经济特区的意义相类比。众所周知,中国的发展潜力依然很大,深化改革还将释放出巨大的红利。许多人可能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航空运输业井喷式的发展,以及市场一票难求的情景记忆犹新,同样,现在航空界人士也都期望,这次自贸区设立能给陷于滞涨之中的航空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然而,与以往不同,现在航空业转型升级面临着诸如空域有限、机场饱和、成本高企、运力过剩和航班大面积延误等问题困扰,这让一些人感到困惑,似乎未来的发展难有新的突破。我们不禁要问,建自贸区,国内的航企准备好了吗?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如何去适应?
据国际航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全球航空客运量增加5%。中国国内客运市场6月份航空客运量增长14.8%,载运率为81.5%。亚太地区航空公司利润增长主要推动因素是贸易流通和其他经济活动支持下的中国市场和长途市场的强劲增长。
不难看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国内的航空业的发展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的。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虽然有所回落,但人们都明白,这样的回落趋稳,正是为下一次转型升级积蓄力量。当前的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应该说,就是要将中国的这个大市场,更深入地融入到世界整体发展的大环境中。有人指出:自贸区是“采取最小公约数原理,找到交集并推动自身的转型发展,同时借此规则消解掉大部分既得利益和利益集体,最终建立国际通行的规则以尽量避免更多不合理的利益固化和路径依赖。类似当年加入WTO,也就是所谓的用‘开放促改革’。如果现在的主要矛盾是改不动,那就不妨开放多些、大点。因此,设立上海自贸区是本届政府力图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举措。”可以肯定,这样的“升级版”不仅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是一次大松绑和转型升级,其实也是为中国航空业发展打开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实际上,经济的发展对于航空有一个推动的作用,而航空业发展起来后,也会对促进经济发展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土耳其交通部长比纳里·耶尔德勒姆就曾表示过:“由于航空运输有超越国界的特点,故此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倍增效应。”正如土耳其计划建设“世界最大机场”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作为一个新兴的航空市场,土耳其的航空业十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现在更是要利用地处欧亚之间的地利条件,计划建设“世界最大机场”,意在使其成为亚太地区通往欧洲、南北美洲和非洲的便捷的通衢,以促进土耳其尽快融入国际市场,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上也有这样一些实例:一家具有品牌的航空公司和一个服务高效率的枢纽机场,也能为一个国家或者城市经济发展赢得巨大的效益。如人们所熟悉的香港、新加坡和海湾的迪拜、阿布扎比、多哈等城市和地区就是如此。他们的航空业,成为了所在城市和地区的名片和经济发展的助力器。阿联酋航空公司发展之初,就曾有一个心愿:新加坡和香港的本土航空公司能够把他们自己的城市变成了国际性的航空港,以阿航所处的重要位置,也同样可以实现。可见,一个航空公司和一个机场,融入了世界的大市场的大环境,也能给一个城市和地区带来巨大的商机和知名度。
很明显,自贸区的建立对于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了中国的航企创造了走向全球航空市场的最好时机,尤其是中国作为第二大航空市场,其客源和地理位置都有许多优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改革开发后,中国航空运输业经过30多年的历程,已经有了超越式发展,然而由于资源、经验和管理方面尚不能跟上发展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内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空域紧张、机场饱和、成本高企、运力过剩和航班大面积延误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中国航空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更不用说在国际市场上创立起品牌。如果我们带着这些硬伤去迎接自贸区的建立,显然难于适应发展的要求。或许有人会问,面对建立“自贸区”这样一个深化改革的大好发展机遇,我们做好准备了吗?我们的发展方向又在哪里?
我认为,是否做好准备,我们应该从两方面来看待。首先,正如俗语所说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不可能把一些由于体制变革中遗留下来的问题,诸如空域开放有限等,希望在“自贸区”建立初期,就能很快地化解。其实,就是自贸区的建立,也一种改革的创新,需要逐步地推进深化。毕竟当前的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当前的改革也正是向着大家期望的目标推进。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准备,随着“自贸区”政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许多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从另一方面看,我们不能因为改革要逐步深入,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时间,就消极的等待,这决不是积极进取的态度。实际上,我们还能在许多地方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如前段时间,为治理航班大面积延误,民航局在八大繁忙机场推出“不限起飞”,以及京广航线分流的措施和方案,都很好地为大型枢纽机场创造了良好的飞行条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拥堵现象和安全隐患,取得了成效。其实,我认为,更主要的还是在于,这是转型发展中一种符合国情管理的有益的尝试。尽管一些人认为“不限起飞”会让飞机多带燃油,“航线分流”使部分飞机增加航程,但是这些成本,相对于整个航空市场航班正常和安全所节省的成本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另外,有益的尝试,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们的实际管理水平,避免管理工作中只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
其实,在整个航空市场管理中,我们还可以借鉴欧美和一些新兴航空市场的管理经验教训作为参考。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建立起了“航空交通管理系统”,现在还在进一步研制新空管系统。该系统能更加安全、高效和合理地利用空域资源,降低拥堵和航班延误。欧盟为实现“欧洲天空一体化”,也于2005年启动了建立现代化空管新技术设备系统。这些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为地面正常指挥及飞行员安全驾驶提供更完善的保障。同是新兴市场,俄罗斯的空域管理也经历了多年的改革、立法和调整的过程。今年夏季的中国民航论坛上,俄罗斯代表也主要谈及了这方面的经验教训。这让我们看到,即使是“阵痛”式的改革,其管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一个艰难的调整过程。这些相关事例告诉我们,为了航空业的可持续长远发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是最重要的。
具体到运营方面,现在国内枢纽机场的航班饱和,航站楼客流量超负荷,以及油价高企,航企成本上升等问题,也是当前影响航企提高收益的较大问题。或许一些目光不够长远的人,对此会感到茫然。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可利用的资源。现在,如果把我们的市场与国际市场相比较,以“自贸区”的眼光看发展,我们就能发现,作为全球的第二大航空市场,拥有大量的客源和较多的大型远程和宽体飞机,以及新建的现代化航站楼,我们完全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以“自贸区”这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升级我们的产品,吸引国内和来自国外的更多高端商务旅客,提高收益的含金量,而不是局限于一个层次中相互竞争,出现严重的产品同质化。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大型枢纽港,航班密集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地理位置,开展全球中转运输,最大限度地挖掘枢纽港的潜力;南航的“广州之路”就是一个新的枢纽中转品牌,在创立过程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了解到了作为国际型枢纽所要具备的要素和服务内容,从而不断升级和创新服务产品,让更多的国外旅客了解了“广州之路”这个国际航线中转品牌。再者,发展临空经济区、重新规划城市机场的使用、引进低成本航空服务,把可利用的资源盘活,让航空枢纽更加国际化,也让国内的航空公司更贴近国际市场,从而打响中国航企的品牌,都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现在,一些新兴航空市场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充分利用好市场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加强管理,努力创新,就能更好地抓住机遇,得到较好地发展,跻身于全球的航空市场中。所以,面对自贸区的建立这个大好机遇,我们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大有可为,就看我们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毋庸置疑,“自贸区”的建立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发的成果,对于国内航空业也是一个长期利好,所以,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所谓做好准备,就是既要看到大的发展趋势,也要注重于从眼前着手,在机遇到来的时候,发挥出我们的优势,真正走向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开创出更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所说的那样“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