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建成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仍是当务之急——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
记者:在刚刚过去的“4·20”四川芦山地震救援中,我们也看到了直升机救灾的身影。您是如何看待芦山地震中的航空应急救援所发挥的作用?
刘大响:从目前公开的报道看,此次地震后航空应急救援非常及时和有效。地震刚一发生,成都军区的两架直升机立即飞往灾区。8时02分地震发生,10时12分空军11252机组即到达震源地上空,10时20分海军航空兵机组到达作业高度开始作业,10时26分陆军航空兵编队开始起飞,于11时06分在灾区降落。可以说,军队航空力量的救灾行动非常迅速。
同样,国航、南航等国内主要航空公司也在第一时间准备了专机待命,并紧急统筹客运和货运能力,随时准备运送救援官兵和救灾物资,反应也相当迅捷。四川地区有不少通用航空企业,他们也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虽然最后没有参与太多直接的救援行动,但准备工作也很到位。
总体来说,此次四川芦山地震后,不论在灾情勘察评估、救灾队伍调遣部署,还是在受灾伤员转移、应急物资投放等方面,航空应急救援都做出了最快捷的反应,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说,比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时有了很大的改进与提升。
记者:2008年底,您和很多院士、专家一起向中央提出了“建设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议,当时您们是如何考虑整个体系的建设思路的?
刘大响:5年前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四川,这次芦山大地震又发生在四川,应该说在同一地区过往的救援经验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人能预料下一场重大灾害会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这次是地震,下次也可能是洪水、海啸或其它灾害。在我们这个地质复杂、灾害频发的国家,只靠一时一地的经验积累,只靠局部地区临时征调救援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最终只有一条道路可走,那就是要建立完整的全国性的应急救援体系。这是涉及到全国每一个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为此,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总体规划,又要有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
遗憾的是,当时这些规划和计划我们都还没有,至少是很不完整,甚至对这件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也不完全统一。因此,我们认为有责任要呼吁,要向中央建言。这就是我们当时考虑这一建议的基本出发点。
记者:航空应急救援有什么特点,我国与国外有那些主要差距?
刘大响:作为一种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常用手段,航空救援已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主要救援力量。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形成了符合各自国情、较为完善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具有很强的应急救援能力。
如美国在1956年颁布了《全国搜索救援计划》,确定紧急救援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是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美国空军为本土范围的搜救执行机构,可用于执行救援任务的直升机多达近1万架,仅纽约市的民用直升机保有量就超过2000架;加拿大拥有可参与救援的各类飞机1000多架,所需费用由政府拨款;俄罗斯在政府中专门设立俄罗斯联邦民防、应急和减灾部,管理4万余人的救援部队以应对各种灾害;日本归属警方、消防机构及民间企业所拥有的直升机1000多架,在紧急时可随时应召投入救援行动;德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航空紧急救援体系,救援用直升机数量已超过300架,在整个德国国土内的任何一点,15分钟内都可以得到国家无偿的航空救援服务;法国航空紧急救援队可实施覆盖法国全境的航空紧急救援行动;英国、瑞士等国均设立了国家航空救援中心;巴西、韩国等国也成立了专职的航空救援队;我国香港政府航空队有2架固定翼飞机和7架直升机,只要有紧急需要,任何人都可以通过‘999’热线免费寻求服务。香港政府飞行服务队的飞行救援,几乎每天都有1~2起,其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所表现出的优异专业素养,受到灾区人民的高度赞誉。
20世纪,中国大陆地区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20次,6级以上地震4次,7级以上地震每三年发生2次。中国国土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4,但发生的地震却占全球大陆地震的1/3。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41%的国土、50%的城市、70%百万以上人口的大、中城市,都位于七度或七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据历史记载,一次死亡人数超过20万的地震,全球共发生6次,中国就占有4次。
作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直升机,在这方面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据中国民航2007年底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年我国在册的民用直升机总数只有124架,不仅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显著,就是与每百万人拥有5架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们也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平均每1200万人才拥有1架直升机,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0;如按国土面积计算,我国每10万平方公里才拥有1.3架直升机,为美、英、法、德、日、俄、加、澳等西方八国平均水平的1/50,为巴西、南非平均水平的1/10。美国的救援直升机近1万架、加拿大有1000多架,巴西500多架,仅圣保罗一个城市拥有的直升机就超过了我国民用直升机的总和。而我国124架民用直升机中,真正可用于应急救援的仅为64架。而且我国的直升机以中小型号为主,高原型、重型直升机几乎是空白,高性能大中型直升机也不多,绝大多数直升机都缺乏绞车等基本救援设施。
记者:能否请您简单地介绍一下27位院士“建议书”形成的过程和主要内容?
刘大响:这个课题组的成员来自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课题组最初定下的工作目标,是在2009年“两会”召开之前,形成一份高质量的咨询研究报告,通过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送达国家高层领导和机关。后来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深入讨论分析,理清了思路,我们一致认为工作目标不仅是完成咨询研究报告,而且应就“建立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一事编写一份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呈报的“建议书”。
课题组通过查阅资料和调研,掌握和积累了较丰富的信息。经过梳理,将建设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概括为12个字:规划、机构、队伍、设备、设施、空域。即:尽快制订国家航空救援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国家航空救援常设管理机构,组建专业航空救援队伍,积极研制航空救援装备,加强基础保障设施建设和开放低空空域。这6项工作基本覆盖了航空救援体系的主要方面。如果能把这6项工作做出统筹和协调安排,经过若干年的持续奋斗,就能最终为建立我国“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航空救援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起草小组据此编写了课题研究报告,形成了建议书征求意见稿。
根据院士、专家们的意见,提交中央的建议应聚焦到建立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当前急需的任务上,由此产生了高度凝练的院士签署版,集中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建议制订“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并设立“航空应急救援装备发展”和“航空应急救援保障条件建设”两个专项。二是制订“逐步开放低空空域工作规划”,组织好低空空域逐步开放试点工作。师昌绪、顾诵芬等院士参加了研究和修改,共有27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在这份“建议书”上郑重署名。
为了将建议书送达中央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我们商请顾诵芬院士写信,附上建议书,向中央呈送。中国航空学会的主挂靠机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极为重视报送工作,于4月13日将顾院士的信和建议书呈送当时的中央领导同志。令人十分感动和欣喜的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作。4月中旬,当时的中央最高领导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习近平副主席、李克强副总理、张德江副总理等对院士建议先后做出重要批示。胡总书记指示有关部门要“进行研究、规划和部署”。
记者: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在中央领导批示后,有关规划、计划及其实施的进展情况?
刘大响:在25个有关机构的参与下,经过一年的紧张工作,我们于2010年4月完成了《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规划研究报告》。该报告说明了我国航空应急救援力量的现有基础,预测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实际需求,分析了我国航空应急救援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统筹规划、优化配置、一专多能、军民结合、应急与常态建设结合、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原则,提出到2015年和2020年的建设发展目标。报告还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内容。
2010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布了《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做出部署,到2015年,在长春、广州、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成都等地试点逐步开放1000米以下的低空空域。更加令人欣喜的是,2010年4月20日总参谋部应急办主任田义祥介绍,经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家即将建设5万人的专业应急救援部队,按要求2010年底将全部形成应急救援能力;中央还决定,到2015年,基本建成综合力量与森林航空防火、海上救助、警用航空、应急测绘和医疗救护5支专业力量相结合的、通航企事业单位高度参与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
事实证明,由中国航空学会发起和策划,由两院27位院士联名签署的“建议书”,对于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记者:您觉得关于体系建设还有哪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怎样才能使得体系建设发展得更好和更快?
刘大响:首先应考虑总体布局问题。我们要建设轮辐式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架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不是局部的事情,应该是全局性、全国性的统筹建设。这一点在中央的规划中已经说得很明确了,现在的问题的要加快推进,务求落实。
还有,就是我国低空空域管理的改革问题。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试点,但是改革的力度还应加大。通航机场、临时起降点,地面导航设备等通航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也显得还不够快。
记者:作为一个航空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并在其中发挥我们的作用呢?
刘大响: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一项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是富国安邦、利国惠民的重大战略举措。在这件事关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大事上,快速高效的决策和行动无疑是国家的福祉、百姓的福音。
航空事业的发展历来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今天的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财政收入稳步提高,为我们从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跨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人民热切期盼着享用航空文明所带来的效率、便利和温情,热切期盼天空上有更多“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飞机自由飞翔。
为建立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贡献力量,既是我们航空工业发展的一次良好机遇,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大力宣传建设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伟大使命,需要有更多的人知晓此事,重视此事,把自己的本职工作与这件大事自觉和紧密地联系起来。
中航工业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装备主供应商的历史责任。事实上,在国家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和规定了使用国产装备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研制和生产出更多配套、适用、质量上乘、价格有竞争力的通航飞行器,特别是各类直升机。现在的航空应急救援装备采购市场上,国外厂商虎视眈眈,正在伺机大举进入。在严峻的竞争态势下,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并切实提升质量,丰富品种,以满足体系建设的紧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