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航空救援体系是和谐社会对通航的迫切需求

收藏 www.jctrans.com 2013-5-13 10:06:00 中国经济网

导读:管理体制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健全,救援装备数量少、机型不配套,缺乏专业救援队伍等,这些问题已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由此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建设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高度关注和热切期盼。

  四川芦山地震,既检验了通用航空的响应速度,也部分折射出眼下国内通航应急救援机制的缺失。管理体制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健全,救援装备数量少、机型不配套,缺乏专业救援队伍等,这些问题已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由此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建设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高度关注和热切期盼。

  5月11日,在中央党校南院举办的“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上就“中国低空产业经济与国家应急危机救援”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中国通用航空发展协会会长、中国直升机产业发展协会会长、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会长徐昌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进行了主旨发言。

  发展通用航空是民航强国的现实需求

  “目前中国通用航空发展态势用四句话来理解,中央政府政策信号强劲,地方政府热情高涨,产业资本投资基金高度关注,国外产业主力开始在中国布局。”高远洋介绍说。

  2010年8月,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只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政策信号。2012年7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私人飞行和公务飞行等新型通用航空服务。

  高远洋说:“汽车产业、房地产业曾经领跑中国经济,我认为下一轮航空产业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驱动力。”

  高远洋认为,通用航空发展地方政府大有可为,且地方政府是通用航空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各地方发展通用航空的热情高涨,正在谋划和实施通用航空产业大发展。产业投资、投资基金对这一新兴投资领域给与了极大关注,普遍认为市场规模将达万亿。除此以外,国外产业已经开始在中国布局,空客、波音、湾流、庞巴迪、巴航工业、达索等各大公务机公司加大了在中国的市场力度和出货量。

  通用航空的话题虽然持续升温,但高远洋认为还远未进入实质性发展的快车道。

  他说,要做好产业大发展的准备,除了空域以外,制约通用航空发展的其他一些关键性问题短期内很难解决,政策和产业发展环境需要过程,投资者从认识产业到投入产业也需要时间。通用航空文化建设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它是草根产业,需要群众基础。因此可以判断,中国通用航空的发展还需要2-3年的产业准备期。

  航空救援体系建设是国家软实力的需求

  “紧急救援代表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体现。”徐昌东说。

  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还处在发展和探索阶段,用于应急救援的航空器数量不足、国产化率低、机型结构不合理,应急救援专业装备不配套,总体布局有待完善,管理与运行机制不健全,航空应急救援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中,直升机装备少,应用也比较少。

  因此,徐昌东提出“非政府紧急救援体系”,也就是“国家不养飞机理论”。他认为任何一个紧急救援中心无外乎有四大部分:医疗救护、物流仓储、居住以及机动部分。

  徐昌东介绍,如果按照国际标准,600公里半径建立一个紧急救援中心的话,中国每个省至少要有50架直升飞机,全国32各省市自治区,需要1800以上的直升机,这么多飞机全由国家养显然不可能。

  从中国实际出发,徐昌东建议把机动部分放到民间去,设想每个省建立一个航空俱乐部,每个俱乐部里面有3 0 到 5 0 架飞机,实行会员制,并且签订协议,一旦有突发紧急事件,你必须无偿让国家征用你的飞机;如果有驾照的机主,你必须无偿参与救助。同时,国家给予奖励。用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做到每一个省建立一个航空俱乐部和一个紧急救援的三大部分配套,一个完整的社会化的紧急救援中心就出来了。

  我国目前虽有一定的航空救援能力,但与灾害频发的国情不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与亿万人民的热切期望不相适应。建立国家航空救援体系,同时增强社会化救援体系服务能力与水平,已刻不容缓。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