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水平到底如何?
答曰:相当落后(当然是比世界先进水平而言)!实际上是能够自研航空发动机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不多,真正是屈指可数)中最落后的。我国专家承认与"先进"之间有30年以上差距。
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又和发展所有其它的民族高科技产业有共同之处,下面详细解释一下我的看法。
我认为,中国航发的落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航空发动机技术本身的极端复杂和研制的极端艰难;中国经济技术基础的极端落后;长期封闭(包括最严密的国外技术封锁)、缺乏交流的国际环境;对产业和技术发展规律缺乏认识、把握不准;经验匮乏;决策的失误与反复;人才的匮乏和流失......可以说,发展高科技产业所有可能遇到的的困难和问题,中国全部遇上而且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形成某种恶性循环。这是后进国家发展先进技术的通病(看看没怎么被禁运、众人帮忙的印度的航空发动机如何就知道),只不过因为航空发动机研制的极端困难而在此领域暴露得最为充分和全面。最后导致了航发事业代价异常大、进步异常艰难、差距越拉越大。
首先是航空发动机技术本身的极端复杂和研制的极端艰难。现代先进航空发动机技术与先进芯片制造技术并立,是现代工业的王冠,是难度最大、最考验一国综合经济、技术实力的产品。相关产业的些微不足、一点点暇疵,投资的稍微松懈、研制的稍许延误、预研稍微薄弱,对发展方向判断稍微不准......都会在航发的性能和可靠性竞争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世界上有能力自研核武器和导弹的国家不止10个,而能自研军用航空发动机的基本上就是五个常任理事国(日本、德国应该有此能力,但恐怕比较缺乏完整的研制经验)。
别说中国,当年Boing-747的发动机问题差点把波音公司逼上吊;就是现代喷气式航发的祖师爷(之一),英国大名鼎鼎的罗罗(港台称劳斯莱斯)公司,都还几度搞到险些破产。
尤其近几年,不提中国,在军用航发领域,欧洲那些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交流充分、人才济济、完全没有"禁运"问题的企业,与美国的差距也有明显拉大的趋势(说我国的差距拉大也主要相对美国而言;美国在此领域真正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可见这个领域之残酷!
难,对大家都难,为什么能够研制航发的国家中我国水平垫底呢?
追根溯源,中国经济技术基础的极端落后是"初始"原因。这一点说明了我们的起点低。
按正常逻辑,一般来说,在竞争中,如果双方保持同速前进的话,落后者也是不可能追上先行者的,最多保持差距不要拉大。
可惜,由于下述种种原因,我国在很长时间里连"同速"前进都完全没法做到,进步较快的时期恐怕只有产业初创时期(在"老大哥"的帮助下)和上世纪90年代以后。差距因此越来越大,目前的水平大致相当于美国1970年代中期。当时美国已经量产装备第三代军用发动机,而水平相近的中国"太行",迄今不能稳定量产,也还未生产定型(仅仅设计定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