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综合施策 破解稻谷临储高库存矛盾

www.jctrans.com 2017-3-28 11:26:00 粮油市场报

导读: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丰收,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二连增”,粮食供应逐步得到改善,粮食收购量也越来越大,临储粮收购量更是激增。

  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丰收,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二连增”,粮食供应逐步得到改善,粮食收购量也越来越大,临储粮收购量更是激增。粮食供求关系也由总量不足转变为整体宽松,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 

  临储稻谷库存量仅次于玉米 

  为适应人们新的粮食消费观,加快粮食去库存,2014年我国先后取消了油菜籽临时收储,开展了新疆棉花、东北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 

  2016年还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取消了三大粮食作物之首玉米的临时收储,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从实施情况来看,这些供给侧改革都取得了显着成效。其中,玉米去库存改革是在供给与需求的两端同时发力,既进行供给侧改革、减少种植面积、降低产量,又通过增加深加工企业采购补贴和税收补贴,刺激终端需求,有效激活了市场,搞活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降低了玉米库存,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也得到了保障。 

  目前稻谷的生产情况与玉米类似,不仅供大于求,临储库存也日渐庞大,总量已超亿吨。临储稻谷库存数量仅次于玉米,仓容与资金压力也日益沉重,以致稻米市场活力降低,产业发展缓慢,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后期稻谷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2016年,国家小幅下调了早籼稻的最低收购价,同时在湖南长株潭重金属污染区开始试点休耕,悄然开启了稻谷供给侧改革试点。这一年,我国稻谷产量出现了12年来的首次下降,特别是市场需求相对过剩的早籼稻播种面积更是创下了近12年的最低水平,早籼稻产量也创出了5年来的最低产量。 

  在此基础上,2017年我国首次全面下调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每百斤粳稻、中晚籼稻及早籼稻价格分别较上年下调5元、2元和3元,全面拉开了稻谷供给侧改革的序幕。通过此次最低收购价的调整,将会有助于缓和稻强米弱的现象,拉大普通稻与优质稻的价差,增强市场活力,促进大米加工业的发展。 

  但是,由于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调整的幅度总体较小,改革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稻谷与玉米的比价仍不合理,在生产上稻谷仍将可能与玉米争地,在消费上玉米也可能增加对大米的替代。因此,今年稻谷产量仍有可能增加,稻米需求仍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后期临储稻谷库存仍有增加的可能,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不过,稻谷又是我国的主要口粮品种,为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稻谷既要加快去库存,又要稳定产能。很显然,稻谷供给侧改革不能照搬其他粮食作物。改革既要减少稻谷产量,又要保持稻谷种植面积,稳定产能,还要增加居民需要的优质稻谷供应,难度显然更大。因此,应该综合施策,采取调整最低收购价、积极发展优质稻、扩大一季稻种植、加快临储销售等措施来推进稻谷供给侧改革,才有可能破解稻谷临储库存过大的矛盾。 

  调整稻谷最低收购价是核心 

  稻谷最低收购价不下调,优质稻谷与普通稻谷的价差就不能合理拉大,优质稻的种植收益就不能充分体现,就难以通过市场手段减少普通稻的种植面积。另外,不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就难以形成合理的稻谷与玉米比价关系,国内外稻米价差也将因政策原因难以缩小。 

  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调整稻谷最低收购价的呼声不断高涨,并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3月中旬在《求是》杂志上发表题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文章指出,“下一步,还要研究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加价格政策的调节弹性,让价格真正释放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进一步释放了将加快完善稻谷最低收购价的信息。 

  从当前的稻米市场来看,要让市场规律能基本发挥作用,稻谷托市价下调15%~20%较为适宜。届时,随着稻谷托市价的下调,稻强米弱现象将会显着缓解。稻谷最低收购价下调后,国内大米价格每吨可下降500~600元,国内外大米价差也将大幅缩减,甚至可能基本持平,大米进口将大幅减少,出口有望得到恢复,大米进出口将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平,可望恢复大米进出口作为调剂国内余缺的本来面目。另外,稻谷与玉米的比价也将趋于合理,玉米对稻米的替代作用将会减弱,稻米的需求也将出现恢复性增加。稻强米弱现象的缓解,进口大米压力的下降,大米需求的增加,将提高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增强市场活力,促进大米加工企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加快稻谷去库存。 

  稻谷最低收购价下调后,为保护稻谷产能,提高农户种稻的积极性,国家将给予主产区农户一定的生产补贴,使农户的收益不下降甚至增加。但在临储稻谷收购量下降后,国家的稻谷保管费补贴将会减少,资金占用和仓容需求将会大幅下降,稻谷损耗也将下降。总体来说是得大于失,甚至可能是一举多得。 

  积极发展优质稻是改革方向 

  稻谷最低收购价若继续下调,普通稻谷收购价与优质稻谷的价差还将拉大,优质稻的种植效益将得以真正体现。农户种植优质稻的积极性将会再度激发,普通稻种植面积才有可能持续下降。由于优质稻单产相对低于普通稻,虽然后期可能会随着科技进步,单产将得到提升,但在当前情况下,增加优质稻种植,相当于在稳定稻谷产能的同时,将促使稻谷总产量有所下降,在农户种植收益不降的同时,还可增加居民有需求的、适销对路的大米生产,实现供给侧改革的初衷。 

  目前,我国每年稻谷的种植面积在45000万亩左右,2016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为45243.6万亩。如果优质稻种植面积能再增加5000万~10000万亩,按照优质稻每亩产量低于普通稻100~200公斤测算,相当于可减少稻谷产量500万~2000万吨,将会极大地减轻国内稻谷供应压力。由于优质稻符合居民消费需求,不愁销路,不会成为新的库存,将有力地促进稻谷加速去库存。总体来看,稻谷生产从“以量取胜”的种植之道转为“以质取胜”将是大势所趋。 

  扩大一季稻种植面积是补充 

  相对来说,一季稻因生长时间较长,品质相对优于双季稻,但亩产量却略低于双季稻两季产量之和。现阶段采取减少双季稻种植,推广一季稻的办法,既能减少稻谷产量,又能稳定稻谷产能。 

  近几年,我国双季稻面积稳定在8700万亩左右。随着稻谷最低收购价的下调,辅之以政策的引导,双季稻尤其是早籼稻的种植面积可能继续下降。如果双季稻面积能再减少2000万~3000万亩,按每亩产量减少200~300公斤测算,相当于减少稻谷产量400万~900万吨。通过“双改单”,既可以保护稻谷产能,又能显着减少稻谷产量,减轻稻谷供应压力,从而达到加快去库存的目的。 

  加快临储稻谷销售是手段 

  由于稻谷是主要口粮,决定了我国不会采取大幅减少稻谷产量的办法来化解库存。稻谷总量供大于求,将会在一段时期内成为常态。不采取有效的办法,现阶段庞大的临储稻谷库存将难以降低,甚至还可能增加。加上稻谷最低收购价已开启下调之门,临储稻谷想延续顺价销售将较以往更难。只有根据市场承受能力,适当降低临储稻谷的拍卖价格,加快超期储存稻谷的销售,或采取定向销售等办法,才能加快临储稻谷库存的化解。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