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南北麦区随着降雨区域的扩大相继“沦陷”,质好小麦与质差小麦数量呈现此消彼长态势,市场主体对质好小麦看涨心态增强,预计后期市场价格将进一步反映新麦市场供需格局。
新麦质量“差”收购要求“严”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长江中下游以及河南等地先后出现较大范围降雨,影响国内主产区小麦收获及收购进度。截至6月11日17时,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23944万亩,新麦收获进度过七成。其中,湖北已收获完毕,安徽、河南麦收基本结束,江苏过六成,山东近五成,河北两成半。
在皖鄂苏豫相继启动小麦托市收购预案之后,托市收购范围近期有望进一步扩大。受产区降雨、上市新小麦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市场主体收购质量要求严格等因素影响,主产区小麦托市收购进度较为缓慢。
中储粮和粮食部门明确,为确保粮食食品安全,赤霉病小麦病粒超过3%,严禁收购入库。随着主产区新麦收获及收购工作的展开,天气持续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市场主体看“天”采购。夏粮收购最主要矛盾已由仓容问题转变为质差小麦的销售以及质好小麦的采购。
品质分化明显购销格局不一
今年夏粮收购,面粉加工企业对新小麦赤霉病、呕吐毒素等卫生指标要求高,而对常规指标的要求较往年放宽,在控制加工成本及保证质量的底线下,面粉加工企业对新小麦的接受度加大,这也使得满足不了储备粮及托市粮质量要求、但能达到制粉要求的新小麦市场机会明显增加。粮食贸易商可从质差小麦中寻求能达到制粉要求的新小麦,扩大市场贸易空间。
区域间因新麦品质分化明显,导致购销格局不一,部分受灾较重的区域因质差小麦数量多、品质差,“买方”市场氛围将较浓厚,售粮难度较大;而部分新麦质量较好的区域,因面临多渠道采购,“卖方”市场氛围将显现,或面临阶段性抢购潮。因山东上市新小麦质量较好,品质以二等为主,且托市收购预案尚未启动,江苏、安徽、河南等省粮食贸易商开始抢购山东菏泽、枣庄、济宁等地的质优新小麦。
看涨预期增强强麦期价上扬
随着产区新麦收获进程的推进,新麦产量和质量形势逐步明朗,减产降质较为明显,后期天气对新麦产量和质量的不利影响仍在持续。近期粮食经营企业对各区域新小麦询质询价较为频繁,基于新麦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的预期,市场主体对制粉小麦市场看涨心态增强,这也推动部分粮食贸易商市场化采购力度加大,提价收购新小麦。但粮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制约其收购进度。质好新小麦的市场收购价格重心已较上市初期出现一定程度上移。
主产区新麦上市量增加、托市收购大范围启动以及市场主体看涨预期增强,使得新麦收购主流价格渐趋形成。截至6月中旬,主产区质好新小麦主流收购价为2200~2300元/吨,按质论价。市场主体对新小麦有效供给能力的担忧,推动国内强麦期货价格明显上涨。截至6月13日,郑州商品交易所强麦1609合约期价报收于2719元/吨,较6月3日上涨1.95%,其间最低价2664元/吨,最高价2754元/吨;强麦1701合约期价报收于2786元/吨,涨幅4.34%。
内外价差缩窄进口同比增长
近期国际小麦受不利天气等因素提振,其市场行情呈现反弹态势,内外麦价的价差明显缩窄,但仍处于倒挂格局。美国农业部全球小麦供需报告持续利空,制约其上涨空间。截至6月10日,美国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美软红冬小麦7月合约期价报收于495.5美分/蒲式耳,较4月中旬的低点上涨9.38%;7月交货的美国2号软红冬小麦FOB价197.7美元/吨,到国内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1760元/吨,比去年同期下跌111元/吨。
美国农业部6月全球小麦供需报告显示,美国2016/2017年度小麦期末库存预估为10.5亿蒲式耳,创29年高点。其中,中国2016/2017年度小麦进口预估为320万吨,2015/2016年度小麦进口预估为300万吨。
2016年以来,国内进口小麦数量持续攀升,海关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进口小麦30.24万吨,环比增长44.8%,同比增长25.3%;1~4月累计进口小麦85.87万吨,同比增长43.6%。
预计今年夏粮收购期间,国产优质强筋小麦将继续成为市场焦点。后期质优新麦在被市场主体青睐的推动下,其市场价格上涨的同时,市场经营风险也将加大,尤其是在新麦有效供给下降幅度最终对国内麦市供需格局的影响仍存变数,以及制粉需求难有明显改观的情况下。
价格反映供需优质优价凸显
主产区降雨导致质好小麦数量持续下降,质差小麦持续增加,使得其市场行情走势分化进一步增强,新麦年度内供需格局发生明显转变,质差小麦销售难与质好小麦采购难将并存,购销心态的转变将明显影响新麦流通市场的阶段性供需格局,市场价格将进一步反映新麦市场供需格局。
后期北方麦区质优新麦有效供给能力将接受多渠道采购需求的挑战,预计质优小麦在托市收购、储备粮补库及市场收购等多渠道支撑下,将迎来阶段性上涨机会。主产区小麦托市收购进度及新麦有效供给下降幅度,将决定新麦市场价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