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商品质量安全一直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年,自治区工商局发布的十大典型案例,其中,有3起案件涉及农资行业。这些案件的公布,再次引发消费者对农资商品的高度关注。
为了保农护农,近年来,我区通过开展“农资打假下乡”、“农资打假质检利剑行动”等多项行动,在农资打假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3·15”临近,本报记者通过采访部分地州县市农资打假典型案例,引导消费者了解执法部门如何与坑农害农行为作“斗争”,为新疆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记者 何玲
去年,奇台县某农资经销部经营假冒劣质农药,有59户农民使用假冒劣质农药,农田受害面积达1682.6亩,遭受损失200多万元。奎屯某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的农用地膜分量不足,经查,该公司销售聚乙烯农用地膜40吨,违法获利2万元,该案案值为47.8万元……
今年,在自治区工商局发布的十大典型案例中,有3起案件涉及农资行业。案件的公布,引发消费者对农资商品的高度关注。
目前我区依然存在不少农资违法案件,而通过农资打假工作的持续开展,农资打假工作取得一定成效。3月11日,记者在自治区质监局了解到,去年我区共查处农资违法案件99起,减少农业生产损失231万元。
“去年,我区产品质量监管明显加强,查处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力度加大。”自治区质监局执法稽查局局长林春杰介绍。
记者了解到,去年,我区质监部门始终把农资打假作为保障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助力新疆农业发展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和自治区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会议工作部署,去年,自治区质监局与自治区轻工行办、供销社、农机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监局、新疆农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联合发文,部署相互配合行动。从农资产、供、销、流通主渠道以及兵地、专业等各环节上建起牢固的打假链条,对假劣农资商品实施“围追堵截”、“赶尽杀绝”奠定组织保证。同时,与自治区轻工行办和新疆塑料协会共同召开了农用塑料行业“农资打假利剑”启动大会,督促500余家农用塑料生产企业签署了“质量和经营诚信承诺”倡议书,建立了由200余家企业组成的新疆塑料行业农资打假举报网络信息员网络。
林春杰介绍,去年,自治区质监系统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农资商品消耗高峰期,组织“农资打假质检利剑集中行动月活动”。全年共计检查各类农资生产企业573家,共查处违法农资案件99起,其中,移送公安机关大要案件1起,涉案货值231万元,减少农业生产损失231万元。
“近年来,自治区质监系统通过深入有效开展农资打假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新疆农资质量声誉的提升,增强了农业发展活力。”林春杰说。截至去年底,我区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123个、自治区级农业示范区65个。同时,创建新疆名牌农产品40个、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6个。
此外,通过农资打假活动的开展,还有效促进了我区农资产品质量的提高。农业节水一直是新疆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滴灌带作为重要的节水农资产品,经过连续几年监督检查,去年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合格率达到71.2%。比2011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治区质监局在开展农资执法打假工作中依然面临很多困难,亟待相关部门协作解决。
自治区质监局执法稽查局工作人员梁玉铸告诉记者,目前,自治区质监局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时经常遇到一些干扰,难以开展工作;在保农护农过程中,基层力量较为薄弱;在打击制假售假过程中,技术、科技执法水平滞后;此外,在一些偏远地区,还存在部分农民意识薄弱,农资经营商对执法人员进行人身威胁等问题。
梁玉铸表示,自治区质监局执法稽查局作为执法部门,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能力,同时,提高科技水平,全面推广远程执法技术,才能更有力地开展农资执法打假工作。
据介绍,今年自治区质监局将采取远程执法、多部门联手等措施,加大力度广泛开展“农资打假下乡”、“农资打假质检利剑行动”等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和坑农害农违法行为,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创造良好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