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出手
多部门组合拳重振乳业信心
企业自我整改难赢信心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直击中国乳业的软肋——对奶源的控制力不足。事件爆发前,中国许多乳品企业并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奶场供奶,必须依靠大量的“个体散养”和收奶贩子提供原奶。事件发生后,乳制品企业、业内人士和国家政策也“一边倒”地将关注点放在了奶源上。政府和企业加强对原料基地的整顿和改革,对奶站进行全面整顿,实施许可证管理制度,关闭不符合要求的奶站;运奶车辆实施准运证制度;原料乳进场批批检验。奶企们也纷纷把进攻势头转向了奶源建设。光明、圣元、雅士利纷纷海外建厂,蒙牛今年巨资收购现代牧业。一些大型乳制品企业自有奶源比例达到40%至60%。
四年多来,国家对乳制品行业的整顿改造取得了明显成效,乳制品,特别是婴幼配方乳粉质量稳定可靠,有关机构的产品抽检合格率均达到99%以上。然而对于企业的努力,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他们仍然用行动对国产乳业投下了不信任的一票。
工信部等多部门出狠招
今年6月初,工信部发布消息称,为督促乳粉生产企业特别是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加快恢复和提振消费者信心,工信部制定《提高乳粉质量水平提振社会消费信心行动方案》(简称“双提行动”)。
6月18日,工信部公布“双提”目标: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项目清理审核,两年内完成GMP改造及认证,对质量将参照药品管理,逐步完善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行业准入,全程监管企业退出制度;今年底在蒙牛、伊利、完达山和三元等4家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率先试点,实现消费者采用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及政府网站平台对企业基本法定信息的实时追溯;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两年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集团。
6月20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发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海关总署等各部门再度联手解读:在今后两年内,所有婴幼儿奶粉新扩建项目叫停;企业必须有自建自控奶源;生产企业禁止以委托、贴牌、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严禁进口大包装婴幼儿配方乳粉到国内分装;不准用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准使用牛、羊乳(粉)以外的原料乳(粉)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中文标签须在入境前直接印制在最小销售包装上,不得在境内加贴,对无中文标签标识的产品,一律作退货或销毁处理。药店将试行销售婴幼儿奶粉。
由此,我国正式拉开了对婴幼儿奶粉实行最为严苛的药品管理制度的大幕。
乳业兼并重组细则将出
政府出手,似乎招招击中三聚氰胺之后中国乳业的顽疾。如今,反垄断调查这记重拳已初现成效,而一场更大的行业整合风暴又将上演。工信部官员前不久透露,我国乳业兼并重组方案细则近日已上报国务院,待批准后预计8月公布。据悉,细则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而扶持建设大型乳企也将是政策重点。
“其实政府如此重视,不正好说明我国的产品有问题吗?”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表示,目前我国120多家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中,规模和水平参差不齐;同时与国外生产的同类产品相比,必须承认还是有差距的,特别是在鲜奶质量和科学管理的投入和水平上。要改变当前广大消费者的这种心态,唯一的办法是增加透明度,公正和客观地分析现状。要充分相信,只要把情况摆清楚,老百姓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