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总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苦心经营的公司就这样关闭了。这一天,他从上海钢贸企业集散地的中山北一路沪办大厦撤出时,心里沉甸甸的。此时此刻,10多年来在钢贸这块热土上摸爬滚打的情景历历在目,徐总十分伤感。
徐总在10年前就下海经商,从事钢材买卖。刚开始,他只是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在一家钢贸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主管钢材经营。几年下来,他积累了一批人脉资源,于是与几位同事合资创建了一家钢贸公司,走上了钢材贸易创业路。那时《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徐总时,他说刚开始创业,主要是为一批终端用户提供钢材,大都以型钢为主,用于钢结构制造。记者问及经营、盈利情况,他笑笑说,还过得去,现在公司规模还小,只能一步一步来。然而,时隔几年,徐总告诉记者公司关掉了。“那你在干啥呢?”记者问。“先歇一歇,再看吧。”他回答道。
钢贸业遭遇倒闭、“瘦身”潮
看得出,徐总将自己经营多年的公司关闭,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如今钢材供大于求,竞争激烈。大浪淘沙,钢贸业进入了重新“洗牌”的时代。
《中国冶金报》记者发现,今年以来有关钢贸商倒闭的新闻不少。3月14日有报道称:上海五角场万达广场A、B、C三座大厦的钢贸商家,关门倒闭、经营不善的企业超过了60%。综合全上海的其他区域情况来看,目前凡是钢贸公司做融资的、做其他投资的,风险放大超过3倍的企业,基本上全军覆没。3月31日,有消息称:在上海松江钢材城,相当有实力的钢贸企业相继倒闭,当时关门的钢贸企业在松江钢材城不下于10家。
一位钢市资深人士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最近又有一些钢贸公司退出钢贸业,其中有家公司打算去新疆搞房地产业。
除了倒闭外,也有很多钢贸企业正在“瘦身”。在一个钢材交易市场,记者看到,一些钢贸企业销售员正在与市场招商办工作人员办离退场手续。一家钢贸公司的副总经理告诉记者,公司缩小了经营规模,员工从原先的90多人裁减到20余人,今年钢材销售量比原来减少了2/3。
市场严峻 资金链断裂
某钢贸公司副总经理向记者道出了钢贸企业倒闭、缩小规模的原因。
“现在钢材市场所处的大环境与以前不同了,钢贸企业面临的形势严峻,卖钢材挣不到钱,甚至还可能亏本,公司不得不裁减人员,缩小规模,降低经营成本。市场竞争激烈,总会有一批企业适应不了,被淘汰出局的。”这位副总经理如是回答。
对于钢贸企业的倒闭、“瘦身”,在一些经营者看来是正常的。“如今钢材市场环境变了,钢材的交易模式不同了,除了传统的现货交易外,还有期货交易、电子交易、网上交易,营销模式多种多样,对钢材现货市场产生较大冲击,钢贸商不能适应,就将被淘汰,这是必然的趋势。”
在采访中,一些钢贸公司的老总谈到,钢贸企业倒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公司没有在钢材经营的主业上下功夫,有的搞房地产,有的做期货,还有的炒股票,更有的开担保公司搞金融,甚至放高利贷,结果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倒闭。
上海有一家钢贸公司搞融资担保,导致资金链断裂,老板被警方控制,受牵连的公司可能多达百家。银行风险控制人士指出,靠同乡联保、信用甚至抵押维持的钢贸贷款,存在可能一触即发的系统性风险,因为很多担保公司也来自同一个圈子。在上海60多家担保公司中,约7成都与钢贸业相关。
由于一些钢贸企业以重复质押的方式骗取银行贷款,引起银行的高度警觉,对钢贸行业仍在进行严控。广发银行上海某支行的信贷经理称,该支行此前曾发生钢贸商“跑路”的情况,因此自去年底开始,钢贸业务方面的动产质押就基本停止,目前要求房产抵押,而且质押比例从80%降到了60%,企业贷款到期以后暂时也不再新增贷款。
“钱荒”使生存“雪上加霜”
最近,因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引发的结构性“钱荒”问题成为热门话题。上海宝夏物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永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银行闹“钱荒”,对原本资金紧缺的钢贸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在‘钱荒’爆发之前,钢贸商的融资就已经很难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银行‘钱荒’,更是收缩了钢贸商的融资渠道。一些银行明确‘将延续自去年8月以来行业间收缩钢贸贷款业务的政策。’”何永华表示。
“不仅民生银行在缩减钢贸贷款业务,包括曾经‘热情接待’的华夏、光大等几家银行也都在收缩这块业务,以前银行会主动上门提供贷款支持,而目前的状况是坐等月余也没拿到贷款。”上海一家钢贸企业的总经理近期受到银行屡屡“逼债”,正在为融资发愁。
不仅上海钢贸企业遭受融资难的困境,其他地区的钢贸企业也是如此。在沈阳地区,当地的一些钢贸商收到最新消息,下半年沈阳多家银行将进一步收紧对钢贸行业的信贷,部分银行将彻底关闭放贷之门。“别说贷款了,就说办张信用卡,只要一听说是做钢材生意的,人家马上就说办不了。”当地的钢贸商说。
钢贸企业现在要做成一笔钢材生意,得准备四套资金:银行保证金、在途资金、工地垫付资金和库存资金。没有足够的资金,钢贸企业“寸步难行”。“钱荒”使众多银行对钢贸企业关闭贷款大门,钢贸企业生存危机加剧。
某家钢贸公司的老总告诉记者,现在其公司有上千万元的货款被拖欠着,向银行又贷不到款,资金相当紧缺,准备从终端市场退出来,只在分销市场搞点零售,这样不至于被拖欠货款。这位老板正在犹豫是否退出钢贸领域。
探索钢贸“求生”之路
从钢贸企业倒闭、“瘦身”现象中引出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值得钢贸人士思索。
首先,钢贸企业应该认识到,钢材市场环境变了,只有主动适应才能生存。时下,国内钢贸业已经进入微利,甚至是亏损的时代,钢材处于严重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钢贸商靠差价、博行情的传统营销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传统的钢厂代理制决定了钢贸行业资本密集型的特点,即便不做代理,库存的资金占用也在所难免。因此,钢贸企业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转变经营方式,如将现货市场与电子、期货、网络市场紧密结合。《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强调加强钢铁产业链延伸和协同的重要性,并特别提出“积极发展咨询服务、技术中介、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钢铁服务业”。如上海有家钢贸企业与一家央企联手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定价、物流与结算功能,以服务终端为主,满足实际需求,至今已有30多家会员加盟,年交易额已达200多亿元。上海五波钢结构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庆平告诉记者,其公司不再注重没有效益的经营规模,而是注重经营质量,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重点开拓终端市场,承接重大工程项目的钢材配送,与上游的钢厂和下游的终端用户三方联手,既解决融资难题,又实现终端营销,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
其次,钢贸商应持续诚信经营,以钢贸主业为本,远离投机和炒作。倒闭的钢贸企业很多是因为抛弃了诚信经营的立业之本,套取或骗取信贷资金从事担保、融资、高利贷等高风险行当,结果导致资金链断裂,遇到巨大风险。因此,钢贸企业必须以诚信为本,坚持诚信经营,只有在拓展钢贸渠道上下功夫,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再其次,目前钢材市场价格持续下跌,钢材价格“倒挂”日趋严重,钢贸企业小、散、弱,集中度低,缺乏话语权,且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经营成本压力大,面临的市场环境愈发严峻。在这种状况下,建议有关部门给予钢贸业一定的政策扶持,如在融资、税收、行业指导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钢贸企业联合、兼并、重组,提高行业的集中度,例如可以成立钢铁联盟,采取无库存销售模式,帮助钢贸企业创新钢材销售模式,增强其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