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以来,“碳交易”突然火了起来,各地迅速建立起一个国内碳交易市场的雏形。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7个地区今年正式启动碳交易试点工作,计划于2015年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碳交易。
其中,深圳环交所、上海环交所、北京环交所分别于今年6月18日、11月26日、11月28日正式启动碳交易。广东省于11月26日公布《广东省碳排放权配额首次分配及工作方案(试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王靖表示碳交易的筹备事项都在按计划进行,“年底之前肯定能启动。”
在7个试点地区之外,11月29日,辽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交易平台在沈阳市铁西区国家级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正式启动。可见,全国各地对于这个新市场的期待都很高。
这样的期待是有理由的。虽然碳交易在国内是一个新市场,但在国际上,碳交易已经有了很大的规模。根据测算,过去4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达每年500亿欧元,到2020年,总额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并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
目前中国覆盖7亿吨碳排放,总量为全球排放量的25%,新增排放量则占全球排放量的60%,一旦中国碳交易市场建立起来,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这样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到底谁可以参与其中,并且分一杯羹呢?
首先,进入控排企业名单的企业,才能参与碳交易。以广州举例,根据《广东省碳排放权配额首次分配及工作方案(试行)》,首批控排企业为电力、钢铁、石化和水泥四个行业2011、2012年任一年排放2万吨二氧化碳(或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共202家。同期的北京规定,市内源于固定设施排放、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万吨以上的企业和单位,都已被纳入碳排放的履约范围。目前共有490家企业(单位)完成核算和第三方核查,可参与交易。
除此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已经启动碳交易的4家交易所,允许控排企业以外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参与市场。北京环交所开业当日,中信证券(600030,股吧)以第一家金融机构参与碳配额大宗交易。
“引入机构投资者,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市场活跃起来,增加成交量,现在这个市场太低迷了,很少有人去参与交易。”北京中创碳投战略总监钱国强告诉记者。
除了以上两者之外,每一个碳交易市场都有一个“碳抵消机制”,如风电场和光伏电站这样的项目可以通过碳抵消机制参与到碳交易中来。
两年前考察华能旗下一风电场时,管理层曾向记者介绍,风电场很大一部分的利润即来源于碳交易。彼时,国内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场,故风电企业只能通过在国际市场上交易获得盈利。
目前,国内类似项目需要通过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进入。根据钱国强介绍,CCER项目在整个碳交易市场上所占的比例,广州深圳大约在10%,全国其他地区在5%左右。
面对这部分市场份额,风电场有最大的动力去参与。因为目前,国际碳交易市场上,每吨价格已经降到了20-40欧分左右。而中国碳交易市场开启以来,价格却高出许多。北京环交所碳交易首日的成交均价在50元/吨,而深圳市场一度涨到过90元/吨,目前回落也在70-80元/吨左右,还没有开放的广州市场更是设了60元/吨的底价。
虽然国内暂无光伏电站项目参与到碳交易中去,但是在光伏圈,拥有电站项目的企业已经蠢蠢欲动。在日前的一次光伏圈聚会中,业内人士都在纷纷打听参与碳交易的细节。保利协鑫一位领导向记者表示,目前正在做碳交易项目,但还没有完成交易。天合光能在招聘时,已经提出需要熟悉碳交易的人才,辉伦太阳能也早就在去年就开始筹备碳交易。
(蒋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