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进口液态奶低价抢占国内市场

www.jctrans.com 2013-11-28 16:18:00 中国经贸聚焦

导读:未来5年内进口液态奶在国内液态奶市场还将属于产量小、批量小的补充性角色。

  未来5年内进口液态奶在国内液态奶市场还将属于产量小、批量小的补充性角色。

  记者 吴敏

  家住闵行区的王女士每周都会去超市采购一家人所需的牛奶,最近她吃惊地发现,超市中出现了几款进口牛奶,价格比国产奶还低不少:“我们家以前都喝光明的纯奶,980毫升装的售价11.9元,但最近一逛超市发现一款德国进口的牛奶1升装只卖9.9元,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当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几乎被洋品牌垄断,进口液态奶也悄然发力。《中国经贸聚焦》记者走访上海各大超市发现,几乎全球范围内的牛奶都能买到,促销大战此起彼伏,部分产品价格已压低至国产品牌水平,甚至有的进口奶价格仅仅是国产奶的一半。

  另一方面,国内原奶价格的上涨带动了三元、蒙牛、伊利、光明等几个牛奶大品牌又一轮涨价。11月末,三元股份(600429)宣布自12月1日起上调牛奶产品价格,平均上涨8%,这也是三元牛奶继年初价格上调5%之后的第二次涨价。

  随后,蒙牛、光明、伊利三大乳业均表示,将于近期涨价。其中,光明乳企全线上涨,平均涨价幅度为8%-9%,与三元股份宣布的涨价幅度类似。国产奶涨价,进口奶促销,看似进口奶跟国产奶又杠上了。

  有的进口奶比国产奶还便宜

  记者走访欧尚、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发现,共有将近30种品牌、规格的洋牛奶在售。以1升的盒装产品居多,主流价位在十三四元到二三十元,便宜的十一二元;从产地看,洋牛奶德国品牌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美国和新西兰,除此之外还有荷兰、瑞士、意大利、法国、韩国等国家的品牌。

  在一些电商网站上,洋牛奶的出产地已扩展至乌拉圭、智利、波兰等国家,几乎全球范围的洋牛奶正全面走进中国市场。“双11”电商促销期间,德国进口的纯牛奶Suki多美鲜1升装价格则低至9.9元,加上满99元减20元的折扣,算下来每盒只要8元左右,价格比同规格国产牛奶还要低。

  一位正在家乐福选购进口牛奶的刘先生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因为觉得质量比较放心,他已改喝进口牛奶很长时间,德国、新西兰、美国的品牌都尝试过,“口感更好,好像比国产牛奶更浓些”。

  德国Deyatur德亚牛奶导购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品牌是德国高品质牛奶的象征,进入中国市场后非常走俏,每次做促销都卖到断货。

  记者了解到,一方面是进口牛奶大打促销牌,“半价”、“买一赠一”的戏码几乎一年365天,天天上演;另一方面,伊利等部分品牌的乳制品9月底调了价,250毫升装纯牛奶贵了0.2元,1升装纯牛奶从9元涨到10元左右。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告诉本刊记者,现在全国的奶源都很紧张,收购鲜奶要靠“抢”,上海地区每公斤收购价从第一季度的4.1元左右涨到了5元左右,在国内其他一些地方,收购价高的已达到每公斤5.8元左右。之前国内很多地方夏天天气炎热,导致奶牛产奶量低。

  去库存,不惜零利润打市场

  为什么远道而来的洋牛奶居然比本土奶还便宜呢?“最大的奥秘也最不是什么秘密,那就是国外的液态奶售价极为便宜。”一位进口经销商举了德国牧牌牛奶的例子,一升牧牌牛奶在德国各大连锁超市中的售价只有0.65欧元,约合人民币5元多,而在中国最高可卖到二三十元。

  据了解,进口牛奶的价格低廉与国外奶牛的饲养方式决定的生产成本有关。国外采用放牧型饲养、机器化挤奶,技术比起国内牛奶制造业相对成熟,产奶水平高,劳动成本低,因而国外生产牛奶总体成本较低。

  更重要的是,很多国家看重中国市场,鼓励牛奶生产商来中国开拓市场,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出产高品质牛奶,政府出资帮助企业在中国推广,出口到中国后,还可以享受政府补贴。

  “国内奶牛补贴远远比不上国外,现在国外有的地方,政府会在收购价的基础上再给予奶农等值于收购价的补贴,比如说收购价3元,政府再补贴3元,成本自然比我们要低得多。”一位奶业专业人士透露,实际上,在国外牛奶的价格堪比矿泉水,如美国3升装的牛奶售价3美元,折合1升售价仅6元人民币;德国对牛奶有限价政策,国内普通牛奶1升的价格大概只有5元人民币左右。

  不过还有多数经销商讳言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有的经销商正在以超低价格甚至不惜赔本销售进口牛奶,其真实目的自然是以价格优势打开并占领国内市场。

  “很多人都以为进口奶肯定比国产奶要贵,连问都不问,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一位正在理货的某知名品牌市场部孙女士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国外牛奶毕竟是“外来户”,要被市场广泛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更何况超高的库存成本也不得不让经销商“赔本赚吆喝”。

  根据一家大型液态奶进口商透露,进口牛奶价格组成非常复杂,能讲清楚的有17%的增值税和15%的关税,如果再加上运输费和卖场渠道费用,进口牛奶从原产地到中国内地最后销售终端的流通环节费用不低。

  “有的进口奶品牌为了打开市场,目前基本上处于零利润状态。现在已经有不少品牌在低价打市场,如田园、欧德堡等。先抢占市场的占有率,再考虑利润点,已经成为进口牛奶经销商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孙女士说,未来基于奶源品质及环境的判断,会使市场细分,消费者对进口牛奶的认知度也会越来越高。

  尽管市场开拓艰难,但进口奶仍然保持每年15%左右的增长幅度,目前几乎上海各大商场、超市都有进口奶销售专柜。有销售人士表示,近两年,上海市场上进口液态奶价格的整体降幅在30%-40%,销售年增幅在200%左右,价格有优势的进口奶正在以每年20%的增幅抢占市场。

  保质期是进口液态奶软肋

  一位进口牛奶代理商张先生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牛奶在原产国检测大概需要8-10天,代理商向厂商下单、对方将集装箱运至当地码头,快船要35天,普通的要45天。此外,报关还要2周,商检要15天到1个月。这些时间都是硬性规定,没有一个环节是可以省略的。这还是在不出现意外状况、非常畅通的情况下,就需要2个半月的时间。

  “留给代理商的销售期太短,超市里卖的进口牛奶生产日期过了3个月的,已经算新鲜的了。一般来讲,超市里过了一半保质期就开始打折了。”他告诉记者,1升装的进口牛奶拿货价和物流成本加起来就要8块钱,还不包括进入到中国市场后的渠道费用。

  “过期销货的成本太高,打折还能亏得少一点。这是每一个进口液态奶品牌的死穴,所以超市里的进口牛奶品牌会出现轮流打折的现象。”张先生无奈地说。

  那牛奶从国外进口到国内,漂洋过海之后,产品还能保证新鲜吗?这是消费者心中的疑问。

  曹明是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常温奶采用的是超高温灭菌法,在135℃到150℃的高温处理下瞬间杀菌;鲜牛奶则采用巴氏消毒,两者蛋白质、矿物质含量差别不大。但进口牛奶有时为了延长保质期,要增高灭菌温度或延长灭菌时间,有些有益菌也被“杀死”了,营养稍逊于巴氏低温奶。

  “鲜牛奶保质期太短,进口成本过高,若进口只能从周边国家入手,但邻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自己本身牛奶产量就低,不可能大批进口。”曹明是说。

  正如曹明是所言,记者在走访中看到,进口商家主推常温洋牛奶,几乎都是常温存放。保质期多在9个月到1年之间。最“老”进口牛奶其生产日期为2013年3月,最“新鲜”的产品为2013年7月;而国产常温奶的生产日期多为2013年7月或8月,保质期一般为半年。

  广州市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奶业专家王丁棉提醒,以1年保质期的进口奶为例,到最后3个月产品有可能变质,不排除会出现胀包的情况。所以牛奶漂洋过海也增加了安全风险,消费者在购买时要特别关注一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国产奶、进口奶孰优孰劣

  对国内消费者来说,洋牛奶已然成为优质、有保证的象征。然而,记者了解到这些外来的和尚在自己的家乡,其实并非香饽饽。

  记者采访多位来华的留学生,发现在原产地90%的人都会选择喝鲜牛奶,常温液态牛奶在国外只是非主流。在上海交流的来自澳大利亚的Joanna告诉记者,在当地学校食堂每天发放的都是鲜牛奶,当地人一般都选择塑料壶装的冷藏鲜牛奶,虽然价格比常温奶稍高,但更放心。

  “进口奶热销的背后是消费者对国产奶的恐惧心理,但事实上进口奶并不一定哪个方面都比国产奶好。”一位乳业专家说。

  按照多数乳业专业人士的观点,就营养价值、产品质量、安全系数方面,进口牛奶和国产牛奶差距不大,国外的这些液态常温奶与国产的相比,在营养、质量、安全上基本没有多大差别,都是同样的加工工艺、同样的受热杀菌高温、同样的无菌包装,所以产品质量和营养价值基本上无多大差异,只是在口感风味上略有区别。

  不过即使如此,力挺进口牛奶者仍有他们的理由。谈到这些理由,最重要的就包括目前的确存在国外乳业标准比国内标准高的现状,即使是贴牌在欧洲生产,其参考的标准也是欧盟的标准,另外还有人觉得进口牛奶比国产牛奶要浓郁一些,口感好很多。

  不过,相关的专家认为,从营养价值来说,洋牛奶未必就好过本土牛奶,例如进口奶的保质期都比国产奶长,而越是保质期长的牛奶,其实营养价值越低,更存在质量隐患。

  洋牛奶来势汹汹,在这股浪潮之下,背负着负面新闻的国产牛奶是不是正在面临着一场“灭顶之灾”?

  中乳协数据显示,2010年,液态奶进口1.59万吨;2011年4.05万吨,同比增长155%;2012年进口液态奶9.38万吨,同比增长131.34%;而今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9.6万吨。“预计今年总体的进口量将突破20万吨,占到国内总量的2%左右。”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高级研究员宋亮说。

  不过在行业内部人士看来并不可怕,曹明是认为目前进口液态奶只占国内销售很小的比例,增长很快但不会对国产奶产生太大的威胁。他援引国家统计局数字,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乳品企业生产液态奶2146.57万吨,进口量只占其中不到0.5%。

  “液态奶的进口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它和南半球国家奶制品生产的淡旺季、运输成本制约等很多因素相关,国际上奶制品的销售还是以就近辐射销售获得利润最高。”业内人士表示,未来5年内进口液态奶在国内液态奶市场还将属于产量小、批量小的补充性角色。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