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农业部近日消息,预计今年全国夏粮总产创历史新高,冬小麦将实现“九连增”。夏粮缘何能在连年丰收的高起点上继续增产?对百姓生活和世界粮食市场意味什么?面对人增地减水缺的形势,中国式粮食增产模式能否持续?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业内权威专家。
四大因素促成夏粮增产
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夏粮面积稳中有增,单产再创新高,预计亩产将提高10公斤左右,11个小麦主产区全面增产。
“今年夏粮在生产基数比较高,生产成本增加的情况下,获得丰收,主要得益于政策好、科技强、工作实、天帮忙。”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说。
他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对夏粮生产高度重视,在秋冬前公布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最低收购价比去年提高7到9分。中央财政首次安排16亿元用于一喷三防技术补助;科技工作者去年秋季指导农民广泛采用抗灾减灾技术;各地农业部门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有效减轻灾害损失;气候不错也促进了小麦生长。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年小麦种植技术,尤其是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确保了工业化程度,保证了小麦生产稳定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在劳动力转移增加、种粮效益较低背景下,小麦机械化生产使农村留守劳动力更愿意种植小麦,为稳定面积奠定基础。
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我国小麦机收率超过90%。全国150万农机手和大量农业机械承担了冬小麦收割的主要任务,并且机收机种同时进行,使这个过程缩短15天的时间。机械化作业效率提高以后,为增产创造了条件。
粮食生产不确定因素增加
近几个月来,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物价虽然有所回落,但可能引起反弹的因素并没有完全消除,夏粮是否丰收对于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价格有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依然是紧平衡,夏粮增产不仅充实了库存,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并且增强人们对稳定物价、管理通胀预期的信心,夯实了经济稳定增长的物质基础。”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政策研究所所长韩一军说。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助理代表张忠军指出,目前国际粮价尽管有所回调,但仍在高位,供给仍然偏紧,中国夏粮主要是小麦,小麦是国际第一口粮和贸易粮,夏粮增产对稳定世界粮食市场作出了贡献。
专家们也提醒,不能对我国粮食生产形势过于乐观。随着全球变暖,干旱等极端天气将增加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并且可能引起病虫害多发重发,影响粮食产量。
据了解,今年小麦赤霉病在黄淮海等区域发生。虽没有出现大面积流行,造成重大损失,但对一部分地区造成影响。
“此外,中国仍有约半数‘望天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也是一个制约因素。”程国强进一步指出,种粮比较效益低,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依然是需要破解的重要问题。
提高单产保障粮食安全
“目前,中国粮食生产背后各种因素已经绷得很紧了,面对人增、地减、水缺的现实和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很高的现状,再依靠扩大面积来增产已经不可能,今后必须依靠提高单产,依靠科技和以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张忠军说。
对于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对发展农田水利作出明确部署;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摆上突出位置。
“越是连年增产,越要提高警惕,防止未来粮食生产能力滑坡。”韩一军建议,要切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以生物育种等科技为主的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要逐步提高四补贴和最低收购价,加大力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张忠军指出,稳粮价是重要的,粮价大起大落消费者不接受,政府要完善对弱势群体的保障措施,在此基础上,保持粮价稳定上涨,让农民有利可图,提高其积极性。
程国强也建议,要更加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继续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机械化作业能力和服务能力,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