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2012年,我国多晶硅产业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一方面需要企业苦练内功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则需要抱团取暖,共同对应对寒冬。同时,也需要主管部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引导产业整合,在政策方面给企业的融资、技改等予以支持。
首先,产业仍将承受价格压力。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处统计,2012~2013年全球光伏多晶硅产能将分别达到44万和54万吨,扣除4万吨半导体用硅量,可满足57GW和71GW的多晶硅电池需求,而据EPIA的预计,2012和2013年全球光伏市场装机量不超过30GW,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承受供大于需的压力。而我国多晶硅企业产能多数在这两年内释放,生产工序有待优化,生产成本仍较国外企业为高,且承受着还本付息等压力,因此在国外多晶硅产品冲击和部分国内中小企业割血过冬的情况下,多晶硅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在低位运行。
其次,依赖进口的局面仍将持续。一是我国多晶硅生产成本与国外先进多晶硅企业相比仍处于劣势。二是我国多数多晶硅企业产能刚刚释放,技术储备不足,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我国多晶硅企业规模较小,目前已投产且产能在5000吨的企业仅有3家,而国外主要的几家多晶硅企业规模都在万吨以上。由于国内下游的大型光伏企业每年对多晶硅需量在7000吨以上,因此在供应商选择上,可能更多偏向于供应能力强的多晶硅企业。四是目前多晶硅主要以长期合约为主,主要的光伏企业早先已与国外多晶硅企业签订了长约。因此在此种因素作用下,未来几年,来自国外的多晶硅产品仍将对我国多晶硅产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再次,兼并整合仍将持续。从国外多晶硅行业的发展经验看,大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将占据主导地位,只有通过大企业对技术和生产规模的持续投入,才能在国际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我国在2011年投产的多晶硅企业约为40多家,其中至少有80%以上的多晶硅企业产量在2000吨以下。多晶硅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小企业通过技改降低生产成本空间着实有限。因此在供需失衡和价格持续在低位运行情况下,产业发展整合不可避免。
最后,“双高”认识仍将阻碍产业持续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多晶硅企业规模的壮大和技术的进步,生产能耗不断降低,万元GDP产值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绝大多数企业已实现闭环生产,四氯化硅等副产物也得到有效利用,但“双高”的帽子并没有从多晶硅头上摘掉,其下游的产品也被冠以“光伏产品大量出口相当于大量输出紧缺能源”的说法,使得光伏项目的审批、技改、产品出口等受到制约。预计“双高”认识仍将制约着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