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资本如何转战新兴产业

www.jctrans.com 2012-12-7 10:51:00 企业观察家

导读: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之所以存在着产业利益低,发展方式亟需改变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先进制造模式的缺失,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产业升级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采用现代先进制造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之所以存在着产业利益低,发展方式亟需改变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先进制造模式的缺失,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产业升级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采用现代先进制造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文:林汉川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民营资本退出煤炭等资源性行业以后,开始涉足很多战略性新兴行业,比如光伏产业。但是,传统的制造模式无法适应新兴产业的需要,一大批公司相继陷入亏损。

  以光伏产业为例。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国光伏产业因沿袭传统制造模式,出现了“产能过剩”等系列问题。可以说,光伏产业发展困境源于没有真正超越传统制造模式,采用新的先进制造模式,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对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挑战。

  传统制造模式弊端

  传统制造模式导致了一些严重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问题。

  第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我国光伏产业大部分靠引进外来技术,不掌握核心技术,建设投资增长较快,研究开发投入不足;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脱离,论文多,发明专利少,转化能力较弱,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另外,在光伏产业上游,国内企业多采用国外逐步淘汰的技术,对环境污染严重。在光伏产业下游,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并网要求智能电网,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在技术、功能各方面有很大差别,但我国没有先进的电网调控和调度技术,目前还没有构建智能电网。

  第二,产品的技术标准低,缺乏竞争力。我国的光伏产品主要出口国外,以及国内的检测认证工作滞后,标准体系不健全,中国的光伏企业倾向于将产品送到国外进行认证和试验。国外的认证和产品检测机构获得了经济利益和品牌利益的同时,其自身的竞争力得到提高,反过来又提高认证和测试的门槛并要求中国的厂家无条件接受,使我国的光伏企业和认证测试机构竞争力不足。

  第三,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抗风险能力薄弱。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以成熟产品的加工制造为主,生产线以引进为主,产品大批量生产,不掌握产品的国际定价和标准的话语权,远离国际营销网络,仅在国际标准条件下为全球市场提供适用性产品,形成“两头在外”的畸形结构。

  第四,产业盲目扩张,市场过度竞争。十几年前,我国光伏产业还基本上为零,从无锡尚德看到这一行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大力投资并获取丰厚利润之后,无数的社会资金盯上了光伏行业。同时,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为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土地、税收和信贷发面都给予了诱人的优惠,但是由于基本不设门槛地纵容“跑马圈地”,对项目重“量”轻“质”,而政府在风险提示和行业监管方面却“缺位”,许多企业投资一拥而上,产能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2005年至今,光伏产业从多晶硅到电池、再到组件,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产能都增长了60倍左右,过度繁荣,从而导致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战频发,企业的利润不断下滑,此种情形下企业也很难投入大量资本进行技术研发,从而给整个光伏产业持续发展带来问题。

  第五,企业高端人力资本匮乏。我国现有光伏产业,采用的是低成本竞争战略,除了靠生产规模扩大降低成本外,还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或是国家不断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来降低资本成本和外部成本。人才相对匮乏,科研力量分散,人才培养相对滞后,高端人力资本严重不足已经成为技术进步和开拓国际市场的“瓶颈”。

  总之,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出现给我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警示,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摆脱传统制造模式,现代先进制造模式发展不足,这一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风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中都有体现。如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不能采用先进制造模式,我国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就难以实现。

  培育先进制造模式

  “现代先进制造模式”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式,有着传统制造模式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之所以存在着产业利益低,发展方式亟须改变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先进制造模式的缺失,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产业升级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采用现代先进制造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围绕全产业链条支持产业自主创新。用先进制造模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将着力点放在技术创新上,加强相关技术研发、产业链各环节配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标准、制度和政策的统筹规划。以优势的研发带动产业的创新,以龙头产品带动纵向产业链的发展,以增长方式的创新促进发展质量的提高,着力提升产业项目集聚能力。要更高水平地推进特色明显的创新型产业基地集聚,以龙头企业带动横向产业链的发展,引导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努力形成基地内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壮大的发展格局。

  第二,打造产学研合作的高端创新平台。加强各部门之间和各类科技计划之间的衔接,建立研究开发与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管理体系。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深化创新型企业试点,完善科技资源共享利用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基地,并选择一批优势骨干企业技术中心,作为重点产业振兴的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发展集群式新型产学研战略联盟。

  第三,加快建立符合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标准体系。制定积极参与国际相关产业标准的制定。要加快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先进产品标准转化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要尽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质量认证制度,并且依靠政府的力量使我国的标准获得国外认可,减少企业赴国外检测的费用和时间成本。引导和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技术监督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

  第四,注重国际市场开拓,提升国际市场的驾驭能力。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变得日益复杂,企业应着重进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积累,集中精力培养和造就国际化竞争的人才素质和团队机制,不断进行产品和服务的组合、更新和改造,实施品牌战略,关注产业细分领域,用产品的高质量和差异化进行市场竞争,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同时,建立海外生产体系、销售网络和融资渠道,开展跨国经营,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持续竞争能力和价格话语权。

  第五,切实营造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强政策与法规建设,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仍应制订科学的制造产业规划和制造技术进步的总体规划,以及相应的法规政策。避免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和重复引进的事情发生,要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市场盲目扩张和恶性竞争造成的损失。

  第六,着力培养和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人才。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发明创造,发挥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决策和过程,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层次、高水平战略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的培养。

本文关键词:退出资本,转战,新兴产业

【发表评论】 共有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