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近岸开发过度的影响下,中国近海传统四大渔场: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已经名存实亡。
“几乎都是填海填出来的。”10月中旬的某天,出租车司机指着仪表盘上的数字对记者说,“从锦州港到龙栖湾大约有十几公里”。
锦州市区原本离海边尚有30公里,但在迫切打造辽宁第二大沿海城市的“沿海突破战略”之下,原本大部分是滩涂和海面的龙栖湾通过填海造陆迅速崛起为一个崭新的工业、生活新区。其崛起速度之快,以至于在锦州地图上尚找不到龙栖湾新区的确切位置。
发生在锦州的故事,只是中国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海洋经济”的一个缩影。2006年以来,在向海洋要发展空间的思想指导下,临海省市纷纷制定各自沿海经济区发展规划,“蓝色经济”口号响彻大海之滨。中央亦顺势在今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陆海统筹战略。
对于拥有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海岛岸线、“蓝色国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而言,海洋开发的战略意义自不待言:向海而兴,背海而亡!
而在中国目前的海洋开发中,远海开发不足,纯粹的海洋经济只有20%~30%,70%~80%是沿海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讲,近海开发事关海洋开发成败。
随着年初以来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代表的一批海洋经济主题功能区规划获得中央批准,新一轮海洋开发大潮正蓄势待发。但就其规划观之,依旧是戴着海洋经济帽子的陆地发展思维,眼睛盯着的依旧是沿海陆地和滩涂。而中国的近海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无序开发,早已不堪重负:重化工产业遍布1.8万公里的海岸线,致使滩涂海湾被大规模围填造陆,海岸快速水泥化、人工化,渔业资源几近枯竭,传统渔场风光不再,海洋纳污自净能力、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堪称近海“沦陷”。
海洋业内人士警告称,若国家再不拿出统一的海洋战略规划、再不控制地方发展的疯狂,则中国此轮海洋开发只会是糟蹋完陆地之后继续糟蹋海洋。
在中国史籍中,提到海洋,大多总会叙其“鱼盐之利,舟楫之便”。现代海洋经济则是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
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向海洋进军”。次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向国会提出“美国必须开发海洋”,要“开辟一个支持海洋学的新纪元”。1967年法国政府成立海洋部,统管全国的海洋事务。1980年代,美国人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的世纪"。这个预言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尤其在人类社会面临地球表面"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不断增加"三大威胁的今天,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战略重点。
“未来世界的发展,海陆空三方,主要在海上,不管是资源的占有,还是国力的强盛,基本都在海上。”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研究员、资深海洋问题专家李宝田认为,对中国而言,海洋意味着未来有没有前途,关系到能不能利用世界资源,能不能形成世界大国的核心问题,“没有海洋,中国就没有出路”。
根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843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但这38439亿元的海洋生产总值中,只有40%是统计自海洋产业增加值,60%为相关产业——通过模型推算出来的,实际上海洋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实际贡献在5%左右。
更进一步看,中国海洋产业的类型与规模、海洋产品种类、海洋服务等均远不及海洋开发先进国家——我国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达70%—80%。
“中国海洋新资源、新空间、新的开发利用方式等创新空间很大,深远海的开发几乎空白。”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经济与科技室主任刘容子告诉记者。
去年冬季以来,中国海洋开发骤然加速,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国家战略。国务院更是在今年连续批复山、浙江舟山和广东3个海洋经济主题功能区。一轮海洋开发大潮正张弓待发。
然而如果在扬帆前回望一眼海岸,现实却是那么的怵目惊心:海洋经济未及扬帆启程,近海已经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