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天,“中国第一大港已凌乱!”、“上海洋山港码头严重拥挤”等消息不断爆出,引起重点关注。《中国航务周刊》第一时间联系了上港集团相关部门及上海地区的部分货代企业和集卡车队。解析拥堵发生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及关联原因。
事件回顾
4月10-11日,包括川崎汽船、以星航运、日本邮船等多家班轮公司发布通知因天气及上港旗下部分码头严重拥挤,船公司更改挂靠码头或调整开航时间,船期延误两三天的居多,目前已知延误最长的是日本邮船,LP4航线延误达一周。
拥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舱位超配造成箱子滞留。
据部分货代企业透露,班轮公司为提升满载率舱位超配是常态,一般会按超配50%来售卖舱位,部分时期甚至超配100%,上海港相关人士也佐证了超配现状,并指出近两年航运市场竞争激烈,超配更多了。
按此逻辑,拥有3000TEU舱位的船舶可以接收4500TEU的订舱,可以保证当期航次的满载,也算为后续航次揽货了。但售卖舱位超过实际舱位的货物肯定无法上船,货物只能滞留在码头或码头外的暂落堆场。随着船舶的不断大型化,较高的超配售卖方式使滞留箱量不断提升。这也带来了其他关联问题,比如:
上港集团相关人士就表示,因大量货物滞留正常航次装箱作业时可能需要倒箱才能完成,降低了码头的运转效率,也增加了成本。
同时,大量货物装箱后堆存在码头,造成空箱短缺,集卡车辆可能面临送箱后无空箱可以提走的情况,增加货代及集卡车队的运行成本。
此外,有从业者提醒,超配出的集装箱放单、提箱、进港、上船等信息可能不同,电子装箱单信息不匹配,为各方的信息化管理带来隐患。
次要原因是码头空间不足和码头开港与船公司接单安排不匹配。
随着接卸货量的持续增长,上海港码头堆场空间不足的问题近两年来逐步暴露。加上上港特别是洋山港区疏港道路单一,通行效率受制约。上港集团相关人士反馈称,上海港的接卸箱量确实已经超出了原始设计水平一大截,整体码头供给是不足的。“不过,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当年设计时以一定系数做建设规划,随着近几年来装卸技术的革新,码头运转效率已经提升了很多。当前外高桥码头的接卸量也没有达到最高水平,应该还有优化空间的。”他同时表示。
码头开港和船公司接单的不匹配也影响了码头的顺利作业。一般情况下,班轮公司会通知货代企业安排做箱,但具体又要等待港方开港后才能进行。港方会根据自身码头及堆场的情况制定开港和收箱计划。因为有压港箱的存在,缺乏落箱区,码头和堆场不敢开港,造成新进集装箱无法配载。上海某集卡企业负责人就表示,车队有做箱计划,却无法做箱,严重浪费了驾驶员的工作时间,也影响道路运输效率和安全系数,物流成本上升。“比如有时候下午很晚才公布开港计划,车队的做箱计划就无法安排了。”他表示。
新航运联盟调整航次和恶劣天气或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两根稻草”。
有货代企业表示,十余家大型班轮公司组成新的航运联盟,集中在4月1日前后调整了不少航线的挂靠计划,为了保证代理货物能够顺利上船,代理企业也会催促货主尽快订舱。如此一来,虽然我国出口货量没有大幅增长,物流产业链却人为做出了一个订舱小高峰,更多的货物就无法上船了。正是几大联盟竞争激烈的时候,舱位售卖时也就“多多益善”了。
此外,4月初连续几天大雾和上港集团业务系统升级拉低了上海港的运转效率,此前的动态平衡最终被打破,造成了今日的拥堵局面。
此次,上港集团颇具“躺枪”意味。上港集团、货代企业和集卡车队均呼吁班轮公司适当降低超配比例。不过,运转效率也确实已成为上港进一步拓展的瓶颈。近期,上港双起升大型桥吊投入使用,接卸效率有望持续提升,地方政府也正努力落实疏港道路停车场,努力解决高速拥堵问题。我们也期待现状能尽快改观。
此外,今日上港集团发布最新通知,因各大船公司航线联盟重组后,针对集装箱各大航线业务量发展不均衡,上港集团进一步对部分航线、航班作出临时调整,具体通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