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现状篇:港口转型升级在路上

收藏 www.jctrans.com 2017-4-12 11:21:00 中国港口

导读:从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推进港口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至今,已经过去了两年有余,虽然港口企业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未来仍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从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推进港口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至今,已经过去了两年有余,虽然港口企业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未来仍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下一步,港口企业要主动对接并积极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结合各自港口条件,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推进港口转型发展、协调发展。

  一、拓展服务功能,发展现代港口业

  1. 港口辐射能力增强,产业互动得到提升

  在市场竞争推动下,传统港口腹地概念已经被打破,港口腹地范围主要取决于港口物流运输通道网络延伸与辐射范围。根据调研反馈,对于区域性港口枢纽一般本地货源占比维持在10% ~ 30%,本省货源占比维持在30% ~ 60%,省外货源占比基本达到40% 以上。由此可见,港口的辐射能力尤其是对内陆的辐射能力正逐步得到提高。

  在功能上,港口已经不仅仅是装卸仓储的场地,而成为腹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港城发展深度融合。调研显示,目前多数港口企业凭借自身的资金、土地、港口平台以及品牌等优势,积极参与临港工业项目,打造“前港后区”经营模式。例如:广西北部湾集团积极参与临港产业园区、商业地产的建设与运营;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与申能集团双方凭借自身港口运营和能源管理的优势,共同研究和推广在港区、城市的LNG 等清洁能源应用;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与多家企业共同合资成立临港工业企业,开展食品加工、化学品等生产业务。

  2. 发展港口物流已成为核心内容

  通过调研反馈发现,目前在我国港口企业中,一般都成立了物流公司来开展物流相关业务,有的企业围绕集装箱开展中转配送、流通加工、包装验货、多式联运等物流增值服务,有的依托大宗散货优势,开展中转配送业务。

  专业化物流业务也逐渐起步。例如:冷链物流方面,部分地区大型港口企业旗下冷链物流公司已成为区域冷链物流经营主体,南京港(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已逐步开展冷藏箱装卸、拆拼、配送、修理等服务。滚装物流方面,沿海和内河枢纽港及汽车口岸开展较好。化工物流方面,少数大型港口企业涉及此类业务,但受天津港“8·12”事故影响,目前港口企业和各地管理部门对此类业务态度较为谨慎。

  此外,目前沿海港口大型企业也不同程度依托自贸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开展保税物流业务,并加强与海关、边检、国检等口岸部门合作,推动口岸便利化。

  3. 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培育发展市场主体

  港口企业纷纷拓展功能,开始向航运业务、商品贸易、金融服务等领域拓展,个别港口企业已开始试水体育、休闲、文化等产业。

  4. 大型港口企业装卸堆存收入占比呈逐渐走低态势

  从比重来看,通过开展多元化经营,港口企业装卸堆存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已经明显下降。16 家样本企业数据分析结果:有9 家企业装卸堆存收入占比低于50%,其中广西北部湾集团仅为9.04% ;占比超过80% 以上的有4 家,说明部分企业主要业务仍是传统主业。从走势来看,许多港口加快推进港口转型升级,与2013 年相比,装卸堆存收入占比逐步降低。

  5. 开展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

  面对传统主业增长日趋乏力,同时为规避经营风险,开拓新利润来源,越来越多的港口企业开始尝试多元化发展,其中财务公司已成为各大型港口集团整合资金流的主要方式。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积极开展多元化的企业市场竞争力更强,盈利能力也更好。2015 年全国港口企业经营业绩普遍出现下滑,但部分港口企业因多元化发展分散了下滑压力,个别港口甚至逆流而上净利润出现净增长。

  6. 融资渠道多元化,混合所有制取得进展

  大型国有港口企业通常资信良好,又有品牌优势,融资渠道比较多元化,例如,受惠于自贸区政策创新,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率先开始申请FTE(机构自由贸易账户)贷款、自由贸易借款等更为多样化的融资方式。统计显示,目前国内港口企业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在40% ~ 60%,属优良或可控范围。

  二、完善港口运输系统,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1. 沿海港口资源整合加快,市场集中度有所提高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河海兼顾、优势互补、配套设施完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港口体系。港口向着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发展。

  调研数据显示,国有港口企业的货物吞吐量占所在地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平均比重为70%左右。相比之下,长江港口市场集中度偏低,市场竞争激烈。据统计,长江沿线获得码头经营许可的经营人有2 700 多家,其中吞吐量超过500 万t 以上的仅有70 多家,小、散、弱是长江港口的重要特征,低价竞争现象尤为突出。

  2. 港口集疏运网络体系建设不断推进

  从结构来看,港口企业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中水水中转和公水中转量占比较大,铁水中转量占比较小。

  3.港口企业积极开展内陆“无水港”建设

  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118 个内陆无水港,并分为3 类:国际陆港、内陆无水港和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随着我国沿海产业逐步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内陆地区的内外贸货物通过港口运输的也渐渐增多,促使沿海港口纷纷在货源集中的内陆地区建立无水港。

  三、科学配置港口资源,引导港口集约发展

  1. 区域内港口横向资源整合,推进港口一体化发展

  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推动下,区域内港口横向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比较典型的是沿海地区基本按照“一城一港”的模式进行了资本层面的整合,实现了港口区域一体化发展。一些地区在探索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即一体化发展,例如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宁波舟山港集团的模式。

  此外,在厦门港港域内,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借助资本纽带,采用“新设合并+ 同步出资”方式,整合多家国有、境外、上市公司的集装箱码头资产而成立。

  2. 基于物流链的跨区域纵向资源整合

  基于物流链的跨区域纵向整合是通过产业链上下游间港口的合资合作提高物流链市场竞争力,其中典型的代表即上港集团的长江战略。目前,上港集团长江战略“点、线、面”的框架格局基本形成。此外,河北港口集团与天津港口集团、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南京港(集团)有限公司也设立或入股码头经营公司,深化港口物流区域合作。

  3. 在“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港口企业积极探索“走出去”

  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如上港集团于2010 年5 月通过入股比利时泽布吕赫港码头公司,成功地迈出了其海外战略的第一步。2015 年,上港集团中标以色列海法新港码头,海法新港位于以色列北部,预计于2020 年建成,全部建成后码头岸线总长1 500 m,设计年吞吐能力186万TEU,将是以色列最大的海港。

  四、加强港口安全管理,深化港口平安建设

  1. 港口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以落实

  当前港口企业对安全生产尤其是危险货物运输生产极为重视,都能够对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同时落实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内部奖惩考核制度,严格重大危险源和重点货物的管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2. 安全生产专项经费提取得当

  各港口企业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文件要求提取使用,普通货运业务按照1% 提取,客运业务、管道运输、危险品等特殊货运业务按照1.5% 提取。

  3. 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取得法律法规规定的从业资格

  各港口企业基本都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贯穿全年企业教育培训计划,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危险货物运输管理、作业人员上岗前均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但部分港口企业的部分危险货物需持证人员取得政府主管部门考核并颁布资格证书。

  4. 部分港口建立危险货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及危险化学品作业基础数据库

  港口企业一般将危险货物纳入安全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之中,也有的单独建立危险品管理系统,部分港口的危险货物信息化管理系统相对简单,还有个别港口的信息化系统在建中或准备建立。危险化学品作业基础数据库与危险货物信息化管理系统保持同步。

  五、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推动港口绿色发展

  1. 在绿色港口建设方面制定规划、计划及划拨专项资金,但落实情况不一

  大部分港口企业都是在“十二五”时期内制定并实施了绿色港口建设规划、计划及划拨专项资金。广州港集团启动较早,于2010 年5月对外发布了《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发展低碳物流、创建绿色港区规划方案(2010 年—2020年)》,但也有个别港口并无此类规划或计划。虽然有专项资金的设置,但各港口企业在落实上面表现不一。

  2. 环保、节能和低碳措施各有侧重

  不同港口企业在环保、节能和低碳措施方面都有涉及,但依据各自的发展程度及主要货类不同,采取的措施不一致。部分港口企业主要在粉尘控制和污水处理等环保措施上下功夫,有些港口企业主抓节能管理与技术改造,连云港港在岸电技术推广上走在前列,清洁能源、绿色照明和岸电应用是港口企业的主要低碳措施。

  3. 通过政府与企业双重统计监控港口能耗,规范统计监测

  政府层面的监管和企业层面的自测相结合,推动绿色港口的发展。江苏省港口企业的政府监测通过填报交通运输部的交通行业综合统计信息管理平台、江苏省交通厅的江苏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综合管理平台和江苏省经信委的江苏省能效监测和统计分析系统完成。企业一般通过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及能源监管平台,规范绿色港口统计监测工作。

  六、提升港口信息化水平,促进港口服务高效便捷

  1. 港口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等不同层面的信息化体系逐渐形成

  各港口企业基本建成内部信息管理平台,对多货种或单独货种的生产运营业务系统基本实现统一管理。半数港口建有物流信息平台,或借助政府及外界物流信息平台提供了港口物流的信息服务,但较难达到全过程动态信息服务。个别有条件的企业在第三方港航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方面延伸港口物流信息增值服务。

  2. 港口装备智能化水平有所提升

  远程控制技术应用于部分项目,如深圳赤湾港航股份有限公司集装箱码头实施了RTG 远程控制项目。其他企业的机械自动化远程控制还在试验和规划阶段。

  3. 智慧型港口建设加快推进

  过半港口企业采用物联网技术增强货物风险控制能力, 提高了数据准确性和实时性,优化再造了码头业务流程,有效提升了码头操作效率,降低了码头运行成本。个别港口物联网技术正在建设当中,并未开始应用,智慧型港口的建设各港口企业间差距很大。

  4. 口岸便利化进程有效推进

  过半港口企业已完成港口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能实现港口、航运、货主、代理、口岸监管部门间的电子数据联网交换。

  港航、海事、海关、国检、边检等部门的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发展较好,仅个别港口企业或某些模块没有完成信息互联互通。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