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上市港口企业公布2016年第一季度经营数据,业绩冰火两重天。在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况下,港口企业未来前景如何?又有哪些现象值得警惕?
记者 甘琛
数据
港口业绩冰火两重天
去年因国内产能过剩、航运业低迷,港口业亦经营困难。以最能反映外贸情况的集装箱重箱为例,2015年青岛港的重箱吞吐量增幅只有3.6%,相比前几年两位数增长低了很多。
与青岛港相似,2015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为3653.7万标箱,仅增长3.5%,低于2013年和2014年3.8%和4.5%的增速;厦门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增幅居于全国前列,但增速分别只有5.9%和6.7%;宁波港和深圳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进入2016年,情况是否有所好转?多家上市港口企业公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业绩显示,几家欢喜几家愁。
部分港口企业业绩靓丽。大连港一季度营业收入23.33亿元,同比增长13%;归属上市股东净利润为1.23亿元,同比增长4.1%。深赤湾A一季度营业收入4.4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2%;归属上市股东净利润为1.2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17%。南京港一季度营业收入达4056万元,较2015年一季度同比增9.79%;归属上市股东净利润585.7万元,较2015年一季度同期增35.2%。
广东省湛江市也实现港口生产开门红,港口货物、旅客、滚装汽车、重点物资等多项吞吐量指标创历史新高。其中,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7193万吨,同比增加1100万吨,增长18%;旅客吞吐量完成487万人,同比增加33.7万人,增长7.4%;滚装汽车吞吐量完成88.9万辆,同比增加10.6万辆,增长13.5%;重点物资吞吐量完成2378万吨,同比增加468万吨,增长24.5%。
青岛港也表现优异。今年一季度,青岛港共靠泊8000TEU以上大船227艘次,8艘大船在港单航次装卸量超过1万TEU,最高单船单航次装卸量13853TEU,国际中转箱同比增长31%。青岛港一季度集装箱吞吐量442.84万TEU,同比增长4.8%。至此,在集装箱吞吐量竞争中,青岛港全球排名超越香港,升至第五。
与上述企业相反的是,多数大型港口经营收入出现下滑。上海港一季度营业收入为71.05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2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2.19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8.93%。宁波港一季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58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3.96%。天津港一季度营业收入28.12亿元,同比下降35.92%。厦门港务一季度营业收入18.16亿元,同比增9.92%;净利润3415万元,同比降14.06%。珠海港、北部湾港营业收入都出现同比下降。
形势
大宗商品市场供需现好转迹象
港口吞吐量增速下降是诸多与港口运输密切相关行业产能过剩的一个缩影。大连港在分析去年营收下降时称:“2015年,国际形势异常复杂,世界经济仍处于复苏乏力、分化发展之中。同期,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实体企业盈利水平持续降低,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2015年上港集团母港完成吞吐量5.13亿吨,同比下降4.8%。其中煤、矿等散杂货吞吐量为1.56亿吨,与2014年相比下降16.1%。
进入2016年后,形势有所好转。交通运输部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7.6亿吨,同比增长1.7%,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8.9亿吨,同比增长1.9%。一季度,规模以上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000万标准箱,增长1.9%,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
据介绍,受到去库存、通胀预期及需求回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大宗商品市场近一段时间热度明显增加。今年前4个月,从贵金属、黑色系到农产品,整个大宗商品市场都经历了一波上涨。4月21日,大宗商品上演疯狂涨停潮,PTA、菜粕、豆粕、豆一、玉米、PVC、鸡蛋、淀粉、铁矿、燃油、沥青11个品种主力合约封死涨停。
专家表示,从近期大宗商品的价格信号看,市场对工业制造经济的信心有所修复,但能否持续有待于旺季尤其是上半年实体消费状况的验证。云南铜业期货部主任张剑辉说,大宗商品市场从之前的普跌,转为目前的市场分化的情况,从一个侧面表明市场信心有所修复,尤其是在海外金融市场动荡的背景下,市场对国内的季节性需求充满期待,但后期实体的需求情况,仍有待进一步的验证观察。
大宗商品市场的好转还可以从两大矿业巨头最新的动作中看出一丝迹象。近日,继力拓重启涉资53亿美元的蒙古奥尤陶勒盖铜金矿扩张项目之后,必和必拓也在5月10日宣布,预计明年将签署铜和石油项目。在维持了数年的“节支模式”后,眼下全球矿业巨头大谈未来的“扩张”方案,标志着经历了四年强势削减成本之后,企业已经转移了重点,表明其正在为大宗商品价格的复苏做准备。
毫无疑问,大宗商品市场的好转,对于提升港口业绩是个重大利好。
警惕
恶性竞争现象需重视
有专家表示,即便不受其他行业牵连,港口行业自身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已经非常严重。早在2011年开始,港口产能过剩的声音就不绝于耳,但兴建港口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已经成为诸多地方的“明星工程”。
例如,青岛规划新区,称要在5年内使港口吞吐能力进入世界前三。北部湾“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是港口吞吐能力达到4.5亿吨,而2015年的货物吞吐量只有1.28亿吨,规划果真落实,新增的巨大的吞吐能力如何消化?这还只是各地狂飙突进式港口规划的一个缩影。
在重重压力下,港口价格战早就暗潮汹涌。2015年环渤海港口因煤炭运输需求低迷,港口空泊和船舶到港少的情况日益严重,各港口不断压低各项价格。一些港口的应收账款也不断增加,其中唐山港的应收账款更是暴增接近九成。
另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面对经营下滑的局面,港口企业从去年开始出现乱收费现象。2015年,交通运输部等七部委联合开展了进出口环节收费清理规范工作,重点是沿海、沿江、沿边的港口、码头、口岸向外贸船舶、货物、运输车辆的违规收费。中国港口协会组建港口价格自律专业委员会,呼吁加强行业价格自律。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主任真虹表示,去年有关部委取消了船舶港务费、工程护航费,限定了港口收费项目,对降低企业成本、规范市场竞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多数企业认为港口收取的理货费、拖轮费、装卸费、堆存保管费等仍然过高,依然存在收费混乱、监督乏力等问题,相关部门要采取得力措施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政府对港口行政性费收的降低虽有利于航运与货主企业降低经营和运输成本,但同时也应考虑港口行业的健康发展,例如港口建设费等用途明确的费用减免后,港区码头维护、保养、改造的费用是否充足,需要政府切实调查,以免使港方陷入因资金不足而无法提供更好服务的恶性循环中。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家发改委正联合交通运输部研究制定《港口收费监督管理办法》,督促港口企业加强自查,落实已出台的港口收费政策,不断规范港口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