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至6月,武汉新港集装箱吞吐量49125万标箱,未能完成“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3月份箱量下降太快、太突然”,阳逻港区一负责人表示,3月同比下降19.92%,环比下降27.22%,跌至2013年1月份水平。
不止阳逻港,省内宜昌、荆州等港区3月以来吞吐量或增幅都有下降。
航运企业将矛头直指港口作业费上涨:去年底,国家相关部委下发通知,将港口作业费等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省内各港区遂大幅上涨装卸费、保管费等港口作业费。
航运公司质疑涨价是“关门宰客”
目前武汉阳逻港集装箱码头分为一期、二期,分别由武汉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下称WIT)和武汉港集装箱有限公司(下称武港集箱)两家企业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营。
1月1日,两家公司宣布,同步上调港口标准集装箱装卸费及集装箱堆存保管费。
武汉中远货运公司航务部总经理张军出示的一份材料显示,20英尺的外贸普通重箱价格由340元上涨至425.5元,空箱由226元上涨至294.1元;40英尺的外贸普通重箱由511元上涨至638.3元,空箱则由309元上涨至441.1元。
去年,阳逻港吞吐集装箱超过100万标箱,外贸箱占60%左右,“如果按平均每箱上涨30元计算,需多交3000万元。”
张军说,武汉市政府将“江海直达”航线补贴期延长3年,跑一班船可获6万元补贴,中远一年可得数百万元。但港口一涨价,一年需多交近千万元,“这一进一出,我们一分钱没剩下,政府补贴从我们的左口袋进了港口企业的右口袋。”
航运企业认为,武汉市拿出“真金白银”补贴“江海直达”,直接拉动了阳逻港箱量增长,但吞吐量刚一上来,港口企业就大幅上调港口作业费,有“政府开门迎客、企业关门宰客”之嫌。
影响:3月箱量同比下降近20%
记者从相关渠道获得的一组数据称,2015年一季度,武汉阳逻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4.01万标箱,虽然同比增长了10.7%,但增速明显放缓,既低于武汉新港2015年20%的目标增长率,也低于2014年17.87%的年度增长速度。其中,3月仅完成5.99万标箱,环比下降27.22%。
相关主管部门分析,造成箱量下降的原因众多,比如:
总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长江沿线多个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下降;3月因水文条件较好,上游部分枯水季在汉中转的外贸集装箱直接运到下游;“汉新欧”国际货运班列、襄阳至宁波集装箱铁海联运班列等,也加剧货物分流等。
港口作业费涨幅过高,导致水运集装箱运输成本明显增加,由航运企业传导给货主后引发观望情绪,也是吞吐量下滑的原因之一。
港口回应:成本压力致恢复性上调
港口作业费上涨是否合理?
武汉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WIT)商务部业务主任宋娜表示,2011年交通部曾颁布港口作业费指导价,WIT一直是按部颁标准的9折收取,到今年才取消了优惠,按原价收取,“属于恢复性调整,上涨幅度应为11%左右。”
她介绍,2014年底,交通运输部与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放开港口竞争性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将集装箱装卸作业收费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由港口经营人根据市场供求和竞争状况、生产经营成本自主制定收费标准。”
去年阳逻港突破百万标箱,作业成本随之倍加,WIT还新购入了1000余万元的吊装设备,人工、设备折旧等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因此决定上调价格,“符合国家政策”。
WIT高级策划主任胡学锋介绍,从市场反应来看,4月至5月,WIT集装箱吞吐量有所回暖,“虽然达不到去年17%以上的增速,但也说明市场能够接受。”
专家:涨价有合理性但需“共赢”
有港口企业负责人表示,港口建设投入资金大、回收周期长,港口企业同样面临着增效、创收的任务,因此调整价格并无不妥,“而且,如果价格上涨过高、过快,航运企业可以用脚投票,去其他港口停驳、转运,阳逻港货源减少,港口企业自然会下调价格。”
对此,长江船东协会秘书长朱红认为,长江港口岸线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港口市场不是完全开放的,港口的投资建设具有严格的规划和指向性,因此,港口经营不仅要规范,还要考虑港口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性。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认为,“十八大”提出“由市场说了算”,港口企业根据国家规定上调价格,有其合理性。但港口、码头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其价格波动不仅仅决定着企业自身盈利,更影响着湖北、武汉的航运事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港口企业应该要有长远眼光,担当更大的社会责任。”
他提议,政府能否考虑港口企业和航运企业各自的利益诉求,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形成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使双方实现“双赢”,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