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弋
A
持续运价新低 航企破产求保护
3月份以来,煤炭需求回升相当缓慢,而沿海运价一反常态,始终“趴”在历史低点,并还在继续往下走。据上海航运交易所数据显示,3月30日,秦皇岛至上海的煤炭运价已降至每吨17.1元,该价位不但创出历史新低,而且已连续两个多月处于20元以下的历史低位,持续时间之长,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再来看看海外市场,今年1月底,国际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BDI)跌破了2012年2月创下的647点历史低位,2月最低已降至509点。而更为严重的是,前期的历史低点在当时停留不到一周即快速反弹,同年4月份已回升至万点以上。而如今两个月过去了,4月份还在600点之下运行,尚未出现反弹迹象。期间尽管燃油价格暴跌,对下降成本形成重大利好,但由于运力过剩引发的恶性竞争,运价下降幅度远大于油价对成本的下降幅度,扣除变动成本实际收益已不到固定成本的50%,海内外两大市场船东们均在严重亏损经营。
由于去年航运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再加上去年11月后行情开始加剧下滑,长时间亏损,让部分航企不堪重负,现金流出现问题,部分航企资不抵债开始宣布破产。其中不乏一些知名航企,包括韩国大波航运公司、中国大连威兰德航运公司,连老牌的丹麦船公司Copenship也难以幸免。内地部分民企航运公司破产,船舶被法院拍卖也时有出现。由于后市不被看好,航企的破产潮似乎还刚刚开始。
B
需求现拐点 化解过剩运力任重道远
与以往运力增长大于需求增长而出现的过剩现象不同,受市场低迷影响和国家老旧运输船舶提前报废更新政策影响,去年沿海运力总规模首次出现下降。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从事国内沿海运输的万吨以上干散货船共计1689艘、5336万载重吨,较2013年年底历史高位减少38艘、182万载重吨,降幅为3.30%,前几年过快增长的势头已出现拐点。
不过,上述利好并未惠及至航运业,因需求下降的速度来得更快。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费国——中国需求已明显放缓,1-2月份,进口煤炭加上沿海下水煤炭合计为1.22亿吨,较去年的1.5亿吨下降了18%;铁矿石进口量也同比减少0.9%。而从近期的各项经济指标来看,宏观经济仍处在下降通道,对煤炭、铁矿石需求的影响在逐步加大。1-2月全国粗钢产量同比降了1.5%; 火力发电量同比下降0.8%,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5.2个百分点。从前两个月的铁矿石、煤炭等大宗货物需求来推测,全年很可能出现负增长。
在下半年需求不被看好的同时,运力却很难再有大幅度削减的空间,经过前一轮大幅报废淘汰,老旧船已经越来越少,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截至2014年底,沿海平均船龄已降至7.2年,与32年的老旧船报废年限相比,再大幅度淘汰已不太现实,再加上年底前北方有5000万吨装煤码头港口即将投产,船舶周转加快,运价压力更大。如天气不来帮忙,进口煤不加限制,今年的航运形势异常严峻。
C
“救市”呼声再起 相关部门保持沉默
面对当前困境, 航运业要求政府“救市”的呼声再次响起,其中不乏有“老旧船报废补贴再续延”、“建立统一联盟,遏制价格战”,“呼吁进一步减负,清理不合理费用,特别是负重不堪的港口费用,清污费等”,而更多的是呼吁银行对航运企业“雪中送炭”, 确实减少船东的融资成本,而不是“逼上梁山”。
然而,也有另一种声音,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不能老依赖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应更多走优胜劣汰的市场化道路。面对市场不同的声音,政府各主管部门保持高度一致的沉默,没有发出任何“救市”信号,而不像2012年那样,从交通运输部到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出台了诸多救市举措,包括提出老旧船淘汰补贴政策,集中整顿取消了一批对船东的不合理收费,有效减轻了船东的部分负担。但这次主管政府部门似乎在向市场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备用的政策已经不多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D
前景堪忧 小微航企面临艰难抉择
目前市场还在探底路上,这条路还要走多远是航企普遍关注的重点。近期国家公布的《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中,规定至2020年减少煤炭消耗1.6亿吨;工信部也在即将出台的《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中提出要压缩8000万吨钢铁产能。同时按照国家电网的长期规划,到2020年将建成“五纵五横”,合计27条特高压线路,其中大部分特高压输电进入我国的中东部地区,以减少这些地区的大气污染。
上述政策性规划均对煤炭需求形成利空,以煤炭运输为主的沿海市场将受到不小的影响。鉴于煤炭需求已出现拐点这一判断,3月30日,在上海航运运价交易公司上市交易的主流合约,秦皇岛至上海煤炭5月、7月份、9月份煤炭分别报收在16.16元/吨、16.6、17.8元/吨;同样,下半年远洋的超灵便型、巴拿马型成交日租金均在7000美元之下。上述衍生品市场交易价格显示,市场对下半年行情相当悲观,即使个别时段有所反弹,但其反弹的力度也非常有限,如没有特殊因素,航企整个年度难以赢得正收益,整体亏损已是大概率的事件。
面对如此恶劣的市场环境,一些规模较大的航企,特别是央企、地方直属航企,准备通过其他产业来弥补散货运输带来的亏损。具有货主背景的航企,由于有更多的货源保障,容易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而对于只有少量船舶的民营航企,其除了船舶没有任何其他产业来补贴,抗风险能力较弱,长时间的亏损会产生现金流断裂,一旦银行开始抽贷,就有可能出现破产。由于沿海市场集中度较低,这样的小微公司还不少,主要集中在浙、粤、闽一带,特别以浙江沿海为多,可能影响到当地的经济与稳定。部分船东闯过了金融危机,也躲过了2012年的衰退,但能否渡过今年关口面临较大的考验,应引起相关管理部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