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培育经济增长动力,需要依靠创新“爬坡过坎”。面临“一带一路”的发展新机遇,上海提出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对港航而言,其科技创新之路发展如何,前景又如何?如何利用大数据实现创新发展,打造智慧港航、建设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日前,在上海召开的第四届“国际港口及航运信息化论坛”上,与会专家展开了深入讨论。
电商逐渐渗透到港航业
今天,世界正在进入大数据时代,信息经济逐步代替工业经济驱动社会发展。当前,航运业呈现出运力供求总体失衡、衰退期延长、运价低水平波动、企业盈利空间承压的新常态。与之紧密相连的港口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面对新常态,行业开始通过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突破传统的产业边界、服务边界和市场边界,进一步向航线两端延伸服务,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方面的转型升级。在市场信息化的背景下,电商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并为产业运营带来革命性的突破,航运业的传统壁垒也受到电子商务的撞击,航运电商在我国已经春土萌芽。
企业尝试将销售渠道扩大到网上,开通网上订舱平台和物流服务,推行O2O模式,实现线上推广、交易,线下服务。中海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群认为,经过近一阶段的尝试和探索,集装箱运输完全可以逐步形成流程化的电子商务标准产品,并且存在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在中小企业客户群体之中,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产品、服务、价格、时间等信息的透明化,提供便捷的交易手段,减少中间环节,并由此创造价值。
周群表示,中海“一海通”平台目前已成功运营“港口到港口”业务,沿海内贸业务也于近期推出,今年“一海通”的主要任务是增加平台流量。同时,为契合互联网思维,“一海通”推出了“点点运”新业务,提供货物“门到门”的订舱、运价等信息,致力于打造成为专业化的航运订舱搜索引擎。未来“点点运”将成为用户搜索航运信息的重要入口,其信息覆盖面广,并提供可具备成交的订舱信息。此外,“点点运”的目的并不是让代理和船公司进行价格的厮杀。“点点运”将推出诸如航班准班率、靠港情况、服务质量等评价机制,引导市场良性竞争。
周群还指出,去中间化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通过电商平台的聚集效应,可进一步整合货代、仓储、报关、车队、船公司,乃至保险、银行等服务商,发展成为供应链生态系统,实现航运企业组织、流程、经营理念的全面重构,实现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伴随着航运电商的发展,航运业将面临大洗牌。
对此,“一海通”华东公司总经理唐红斌认为,货代将首先受到冲击。在理想的状态下,货主应直接通过线上向船公司订舱,而线下服务则交由货代进行,货代回归社区范畴,解决到港之后的最后一公里,如此,货代的职能将更为清晰。
世界货运联盟中国区首席代表王大民则表示,电商的兴起并不意味着货代的消亡,两者并不是“鱼死网破”的关系,货代是附着在航运企业服务层面的延伸。世界货运联盟目前拥有超过5700家成员,分布在世界192个国家、772个城市和港口,其覆盖面广,货代数据详尽,是航运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发展电商成为推进行业转型发展的机遇,需要协调线上线下销售体系、服务能力的关系,避免销售和价格体系产生左右互搏;同时,如何有效整合各类服务资源,结合客户需求,打造流程和质量都标准化的全程物流服务产品将成为最大挑战。
智慧码头需软实力保障
近年来,智慧码头建设已取得长足发展。在水运工程领域,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和远程视频监管平台已成功运用,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得以保障。
上海市交通委科技信息处处长叶兴介绍说,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采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方案,科技创新作用得到很大程度发挥。与传统方案相比,码头装卸效率可提高20%以上,堆场通过能力提升幅度达25%以上,码头的综合通过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土地和深水岸线资源将得到充分利用,洋山深水港区乃至上海港整体的技术水平将得到提升。
随着智能化码头的引进,港区作业人员数量将大幅减少。针对智能化与人力之间的矛盾,叶兴认为,智能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外高桥已启用无人堆场作业,日照港新上的集装车、发运等一体化的全国首套散粮自动化装车发运系统,使港口散粮装车发车效率提升80%以上。接用岸电泊位、铁水联运信息服务平台、港口智能化调度指挥中心……这些港口技术创新项目已经在港口领域中运营或者使用。
此外,我国诸多港口纷纷尝试将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应用到港口生产中,智能化让给港口变得更“聪明”。洋山港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港航基础数据库、内河船舶电子签证、重要码头与航道视频监控以及水上客运联网售票等应用系统的开发,基本形成了港航行政监管与服务的网络化平台。此外,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关注上海航运及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江海联运需求,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已成为全球集装箱运价衍生品交易标的。
之前,港口码头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集装箱码头的箱量、配载等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叶兴坦言,就目前上海港而言,其智能化的引进与劳动力消化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大。当前的最大矛盾是随着港口的国际化、开放化,互联网的应用对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智慧码头建设需同步提升港区人员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等软实力保障。
将多数据变成大数据
当前,大数据的话题逐渐被传播开来,全球货主、贸易商、船东及港口等海运贸易上下游时刻在制造着庞大而纷繁的海量数据。在统计平台各异、数据标准不一、统计模式涣散的状态下,目前航运业的海量数据被分割、流散在机构或企业的闭环内,并未构成大数据。
多数据并不等于大数据,打造智慧港航依旧缺少能够创造价值的大数据。上海海事局科信处萨康明指出,当前中国的港航大数据挖掘尚处于冰山一角,从未来发展来看,这些资源的发放和流通,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超乎想象的动力源泉。
据介绍,近年来上海海事局积极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尝试,在2013年成功汇聚了包括全国船舶、海员船员、船舶检验、船公司在内的17个业务系统的数据。
萨康明表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港航大数据对航运业将产生诸多利好,通过分析各大港口货物抵离港口的情况,可梳理煤炭、石油、矿石进出口等航运周边市场情况;通过比较全国沿海船舶数据和船员信息,可分析出各等级、各类别船员的市场缺口和富余情况,从而便于船员监管。
当前,上海多项航运开放政策已经落实,然而在港航信息化方面,仍缺少有价值的数据共享。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将航运信息实行分级化管理,探索实行“负面清单”化的管理模式。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培育经济增长动力,需要依靠创新“爬坡过坎”。面临“一带一路”的发展新机遇,上海提出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对港航而言,其科技创新之路发展如何,前景又如何?如何利用大数据实现创新发展,打造智慧港航、建设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日前,在上海召开的第四届“国际港口及航运信息化论坛”上,与会专家展开了深入讨论。
电商逐渐渗透到港航业
今天,世界正在进入大数据时代,信息经济逐步代替工业经济驱动社会发展。当前,航运业呈现出运力供求总体失衡、衰退期延长、运价低水平波动、企业盈利空间承压的新常态。与之紧密相连的港口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面对新常态,行业开始通过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突破传统的产业边界、服务边界和市场边界,进一步向航线两端延伸服务,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方面的转型升级。在市场信息化的背景下,电商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并为产业运营带来革命性的突破,航运业的传统壁垒也受到电子商务的撞击,航运电商在我国已经春土萌芽。
企业尝试将销售渠道扩大到网上,开通网上订舱平台和物流服务,推行O2O模式,实现线上推广、交易,线下服务。中海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群认为,经过近一阶段的尝试和探索,集装箱运输完全可以逐步形成流程化的电子商务标准产品,并且存在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在中小企业客户群体之中,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产品、服务、价格、时间等信息的透明化,提供便捷的交易手段,减少中间环节,并由此创造价值。
周群表示,中海“一海通”平台目前已成功运营“港口到港口”业务,沿海内贸业务也于近期推出,今年“一海通”的主要任务是增加平台流量。同时,为契合互联网思维,“一海通”推出了“点点运”新业务,提供货物“门到门”的订舱、运价等信息,致力于打造成为专业化的航运订舱搜索引擎。未来“点点运”将成为用户搜索航运信息的重要入口,其信息覆盖面广,并提供可具备成交的订舱信息。此外,“点点运”的目的并不是让代理和船公司进行价格的厮杀。“点点运”将推出诸如航班准班率、靠港情况、服务质量等评价机制,引导市场良性竞争。
周群还指出,去中间化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通过电商平台的聚集效应,可进一步整合货代、仓储、报关、车队、船公司,乃至保险、银行等服务商,发展成为供应链生态系统,实现航运企业组织、流程、经营理念的全面重构,实现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伴随着航运电商的发展,航运业将面临大洗牌。
对此,“一海通”华东公司总经理唐红斌认为,货代将首先受到冲击。在理想的状态下,货主应直接通过线上向船公司订舱,而线下服务则交由货代进行,货代回归社区范畴,解决到港之后的最后一公里,如此,货代的职能将更为清晰。
世界货运联盟中国区首席代表王大民则表示,电商的兴起并不意味着货代的消亡,两者并不是“鱼死网破”的关系,货代是附着在航运企业服务层面的延伸。世界货运联盟目前拥有超过5700家成员,分布在世界192个国家、772个城市和港口,其覆盖面广,货代数据详尽,是航运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发展电商成为推进行业转型发展的机遇,需要协调线上线下销售体系、服务能力的关系,避免销售和价格体系产生左右互搏;同时,如何有效整合各类服务资源,结合客户需求,打造流程和质量都标准化的全程物流服务产品将成为最大挑战。
智慧码头需软实力保障
近年来,智慧码头建设已取得长足发展。在水运工程领域,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和远程视频监管平台已成功运用,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得以保障。
上海市交通委科技信息处处长叶兴介绍说,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采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方案,科技创新作用得到很大程度发挥。与传统方案相比,码头装卸效率可提高20%以上,堆场通过能力提升幅度达25%以上,码头的综合通过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土地和深水岸线资源将得到充分利用,洋山深水港区乃至上海港整体的技术水平将得到提升。
随着智能化码头的引进,港区作业人员数量将大幅减少。针对智能化与人力之间的矛盾,叶兴认为,智能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外高桥已启用无人堆场作业,日照港新上的集装车、发运等一体化的全国首套散粮自动化装车发运系统,使港口散粮装车发车效率提升80%以上。接用岸电泊位、铁水联运信息服务平台、港口智能化调度指挥中心……这些港口技术创新项目已经在港口领域中运营或者使用。
此外,我国诸多港口纷纷尝试将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应用到港口生产中,智能化让给港口变得更“聪明”。洋山港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港航基础数据库、内河船舶电子签证、重要码头与航道视频监控以及水上客运联网售票等应用系统的开发,基本形成了港航行政监管与服务的网络化平台。此外,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关注上海航运及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江海联运需求,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已成为全球集装箱运价衍生品交易标的。
之前,港口码头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集装箱码头的箱量、配载等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叶兴坦言,就目前上海港而言,其智能化的引进与劳动力消化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大。当前的最大矛盾是随着港口的国际化、开放化,互联网的应用对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智慧码头建设需同步提升港区人员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等软实力保障。
将多数据变成大数据
当前,大数据的话题逐渐被传播开来,全球货主、贸易商、船东及港口等海运贸易上下游时刻在制造着庞大而纷繁的海量数据。在统计平台各异、数据标准不一、统计模式涣散的状态下,目前航运业的海量数据被分割、流散在机构或企业的闭环内,并未构成大数据。
多数据并不等于大数据,打造智慧港航依旧缺少能够创造价值的大数据。上海海事局科信处萨康明指出,当前中国的港航大数据挖掘尚处于冰山一角,从未来发展来看,这些资源的发放和流通,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超乎想象的动力源泉。
据介绍,近年来上海海事局积极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尝试,在2013年成功汇聚了包括全国船舶、海员船员、船舶检验、船公司在内的17个业务系统的数据。
萨康明表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港航大数据对航运业将产生诸多利好,通过分析各大港口货物抵离港口的情况,可梳理煤炭、石油、矿石进出口等航运周边市场情况;通过比较全国沿海船舶数据和船员信息,可分析出各等级、各类别船员的市场缺口和富余情况,从而便于船员监管。
当前,上海多项航运开放政策已经落实,然而在港航信息化方面,仍缺少有价值的数据共享。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将航运信息实行分级化管理,探索实行“负面清单”化的管理模式。